陳師道
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
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
陳師道一生抑郁不得志,死時年僅48歲。這首絕句約寫于其晚年。陸游有題為《偶讀陳無己〈芍藥〉詩,云“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蓋晚年所作也,為之絕倒,戲作小詩》的絕句,可為佐證。作者在41歲時因丁母憂而卸任,貧病交迫,在岳父家及自己的家鄉住了幾年。可能即在此時,曾從學于作者的趙生(名䶵之)來拜望,并贈以盛開的芍藥,使困頓之中的詩人感慨勃發,憤然命筆。
一、二句“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從芍藥花開放的時間和背景入手,并化用了蘇軾“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寫出了芍藥花特有的品格和情態。百花在90天美好的春季里,各依時序,競相怒放,熙熙攘攘,分占春光;及至春末夏初,爭奇斗艷的群芳紛紛凋殘了,唯有得到天帝偏愛的芍藥,擔起了在春天的花壇上壓臺殿后的重任,“獨舞東風醉西子”(《謝趙生惠芍藥三絕句》其一),盡享東風吹拂,婀娜多姿,雍容艷麗,連傾國傾城的絕色美人西施也為之陶醉了。詩人舍去了對芍藥色相的描寫,著力突出她殘我盛、傲然獨放的不俗風采,融進了自己的審美追求。
后兩句“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的大意指:我真想將這枝絕艷的芍藥,插戴到美人的秀發上,可是尋遍人間,實在找不到一位與之相配的最美的人!剩欲,很想。簪,插在頭發上。法國詩人馬拉美說過一句常為人們引用的名言:“一首好詩畫出的不是事物,而是事物所產生的效果。”(轉引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鐘文《詩美藝術》第134頁)“未有人間第一人”的效果將芍藥推到了美的極致,只是這種美“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其為美的”(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萊辛《拉奧孔》第41頁)。
這首絕句雖在“謝趙生惠芍藥”的總題之下,卻并未寫“人惠我”,倒在寫“我惠人”,想將一枝芍藥贈給相配的美人;雖寫芍藥,卻略其形色,突現其卓然不群的姿態和苦無戴主的境遇。這正表明它是一首詠物言志的詩篇。始終感到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作者,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可以充任這種情感的寄托物時,就立刻抓住它并把它想象地變形地表現出來,以泄胸中塊壘。而且由于寫作此詩時已是晚年,他的抑郁不得志更為熾烈。他在《放歌行》中還僅是擔心“伯樂”們對自己“著眼未分明”,而在這首詩中,巳經決絕地認為“人間未有第一人”配稱知音了。
上一篇:米芾《垂虹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維《息夫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