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洪仁玕
船帆如箭斗狂濤, 風力相隨志更豪。
海作疆場波列陣, 浪翻星月影麾旄。
雄驅島嶼飛千里, 怒戰貔貅走六鰲。
四日凱旋欣奏績, 軍聲十萬尚嘈嘈。
清咸豐四年(1854)春,避居香港兩年,仍念念不忘參加農民革命的洪仁玕,直趨上海,打算去南京投奔太平天國。由于沿途清軍與外國侵略者的阻撓,沒能到達。在折回香港的輪船上,詩人南望翻滾而去的波濤,即景詠懷,以寄向往之情。
首聯,坦露百折不撓之心境。詩人時乘外國機帆船回港,人在行駛如箭的快船上,想象的卻是如何象這艘利箭快船一樣去劈波斬浪“斗狂濤”。“狂濤”一詞,一語雙關。既實指海中的波濤,又暗指國內外的反動勢力。“風力相隨志更豪”一句,更是詩人想起革命雄風席卷東南大地之后豪情滿懷的表現。在詩人看來,這股強勁的雄風在鼓舞和激勵著自己斗志倍增。讀這兩句,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站立船頭,迎風斗浪,胸中激情翻滾之情狀,革命在呼喚詩人,詩人向往著革命,他是多么迫切要求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一顯身手啊!
中間二聯,詩人即景抒懷,馳騁浪漫主義的想象力,大筆勾勒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斗畫面:廣闊無際的大海被比作殺向敵陣的宏大戰場,粼粼波光如同身著銀裝的壯士在排列陣勢。晚間,滿天星月的倒影在浪濤里不停地翻動,如同無數戰旗在揮舞。這里詩人借“海”的寬廣、“波”的閃光,“星月”的倒影這些動態景觀,來比擬革命軍臨戰的強大陣勢,讓人讀之猶如見到一支天兵天將下凡擺下的壯觀陣容。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將這支威武雄壯的軍隊連同自己一起乘上飛速駛向革命圣地的巨輪。“雄驅島嶼飛千里,怒戰貔貅走六鰲。”詩人看到,這艘革命大船的遠航絕非一帆風順,一排排狂濤惡浪襲來,勇如貔貅的將士在與之搏擊。那如同六只巨龜一樣的島嶼阻擋了航船的前進,可是頃刻間也被遠遠拋沒在無情的浪花里。這里,詩人以濃筆作渲染,聯想豐富,用典逼真,給人情景交融、驚心動魄之感。
尾聯是點題之筆,作者寄望革命事業徹底勝利。經過四日四夜的海上航行,機帆船順利回港,詩人并未因為未能到達目的地而氣餒,相反,仍然是激情高昂,把這回港舟中的四天看作是一場惡戰勝利歸來的四天:“四日凱旋欣奏績,軍聲十萬尚嘈嘈!”“嘈嘈”的波濤聲,猶同千軍萬馬的吶喊還在耳際回響。不管反動勢力如何阻撓,投身革命如何艱難,有如此旺盛斗志的詩人,是會找到自己的路的。1859年,詩人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愿。
革命家為詩,出語便硬語盤空,氣貫長虹,充分反映出胸襟的闊大。全詩借景抒懷,把向往革命之情寫得生動具體,情滿意溢。構思新穎,意境雄渾,收尾之筆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上一篇:《詠荊軻·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下曲·唐·高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