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荊州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谷飛鳴奈妾何!
閨怨詩在唐代詩歌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這是一種藝術現象,也是社會現象。朝氣蓬勃的時代為男人提供了事業上的各種選擇與機會,而他們的妻室卻只有獨守空房,寂寞度日。閨怨詩多對婦女寄予同情,李白的這首《荊州歌》自然也不例外。
荊州,地名,在今湖北省。白帝城在瞿塘峽口,李白另作過《早發白帝城》(“朝發白帝彩云間”)一詩。瞿塘峽,三峽之一,以風急浪大而著稱。《太平寰宇》記載“瞿塘峽……連崖千尺,奔流電激,舟人為之恐懼”。詩人在前兩句中并未描寫女主人或她的思想與情感,而是通過描繪白帝城邊和瞿塘內的險峻制造出一種特定的氛圍,并點明時間。五月雖是春花爛漫之際,但白帝城邊的江水卻是波濤洶涌,船夫尚懼之三分,一個女人能奈之如何? 春天的歡欣與環境的艱險之間的對比對女主人內心的痛苦與情感的煎熬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萬物的復蘇勾起女主人情感與生理上的需要與渴望,但郎君在外,路途險遙,她也只好將自己的春情按壓在心底。描寫閨怨的詩多將時間安排在春天(如王昌齡的“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正是為了強調這種自然與社會,欲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第三句直接描寫春天的景色:田里的莊稼成熟了,家中養的蠶也已經變成飛蛾,快要作繭了。這句中“蠶”這個意象很重要,而且也為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句提供了不露痕跡的條件:蠶在中國古詩中常常象征堅貞不渝的愛情(如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縷縷蠶絲也恰似女主人對郎君那“斬不斷,理還亂”的不盡情思,這也便是“繰絲憶君頭緒多”的意思。
最后一句寫女主人自知無法與愛人團圓的惆悵心情。撥谷,即布谷鳥。根據《本草陳藏器》,布谷鳥常常“牡牝飛鳴,以翼相摩擊”。看到空中比翼雙翔、鳴叫嬉戲的飛鳥,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夠與愛人一起共享這春天的美景呀!但是,這也僅是她的愿望而已;她只能讓自己的青春年華無謂地虛擲,故全詩以女主人“奈妾何”(“我能怎么辦呢? ”)的嘆息而結束。
上一篇:《李元膺·茶瓶兒》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張祜·莫愁樂》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