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賓錄》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集。唐·胡璩撰。《新唐書·藝文志》作十卷,《宋史·藝文志》作五卷, 《文獻通考》作十卷。 《舊鈔本》十卷,未見。《類說》本、《說郛》本,均系殘本。 《太平廣記》收有佚文一百二十一條。胡璩,《新唐志》注云: “字子溫,文、武時人。”
這是一部有關唐代人物的軼事錄, 《郡齋讀書志》稱其所記“皆唐朝史之所遺”。從題名推論,大概是作者記錄與賓客談話內容的一個結集。從《廣記》所輯佚文來看,每事、每人一題。其中有帝王后妃,也有宰輔元戎;有名賢俊彥,也有奸佞叛賊;有醫人樂工,也有畫家文士……總之,記敘的內容,涉及的對象都是十分寬廣的,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唐以前的唐代社會生活面貌。
中唐以前,是唐代的全盛時期,所謂“盛唐氣象”,既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達,也表現在人材的眾多和學術文化空氣的活躍。 《譚賓錄》一書,正是這種朝氣蓬勃面貌的一面鏡子。
人材之盛是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見于這個集子的人物、文臣有馬周、于休烈、高季輔、王師旦等;武將有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郭子儀等;醫家有甄權、孫思邈、許裔宗、秦鳴鶴等;書畫家有褚遂良、閻立德、閻立本,詩人有杜審言,盧照鄰,外加音樂家李龜年,真是人才濟濟,一派興旺景象。作者在記述這些人物軼事時,或片言只語刻畫一幅狀貌,或長篇巨制敷演一個故事,長短不拘,繁簡有度,涉筆皆成佳趣,開言必有妙語。如《王師旦》,
貞觀十九年,考功員外郎王師旦知舉,考張昌齡、王公謹策下。太宗嘆曰:“二人咸有詞華。”對曰: “體性輕薄,文絕浮艷,必不成令器,臣不上拔者,恐變陛下風雅。”帝以為名言。后如其言也。
一段簡短的對話,把君臣在選舉人才上的分歧寫得活靈活現,王師旦的以文知人,唐太宗的能采納臣下意見,一齊躍入讀者眼底。
《尉遲敬德》是以極精煉的筆墨活現人物形象和個性的一個故事:
敬德常侍宴慶善宮。時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解喻之。敬德勃焉,拳毆道宗,目幾至眇。
這里,作者把一個不甘居人下,脾氣耿直而暴躁的赳赳武夫形象給活畫了出來。這樣的小故事,在全集中尤為多見,作者在寫它們時,往往采取記片斷、寫重點的辦法,致力于刻畫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從而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郭子儀》一篇有一個義降吐番的片斷寫得十分出色。永泰元年,吐番道聽途說郭子儀已經去世,于是聯合各個部落大舉進犯唐朝京都,郭子儀奉命抵御。郭的尚在,吐番將士全然不信,他們要求在陣前面見郭令公。當時子儀有甲士二千,吐番卻有“數十倍之眾”,情況十分危急。諸將都以為不可往。可是,子儀卻渾身是膽,他對勸阻的將士們說:
“虜有數十倍之眾,今力不敵,奈何?但至誠感神,況虜乎!”諸將請選鐵騎五百為從。子儀曰: “此適足為害也。”乃傳令曰:“令公來。”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儀乃數十騎徐出,免胄勞之曰: “安乎?久同忠義,何至于是?”回紇(筆者按:據前文應為“吐番”)皆舍兵降馬曰: “是吾父也。”
一個小小的情節,把郭子儀的氣魄膽略、政治頭腦和有理有節的斗爭藝術給予了充分的表現,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難忘的印象。
伴隨著人材之盛而來的必然是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譚賓錄》中,作者對此也作過不少的記載,它涉及到音樂、繪畫、書法和文物收藏。 《唐太宗》、 《梨園樂》和《楊妃》等三篇寫最高統治階級“留心雅正,勵精文教”,委派專職人員“正宮商,習音韻,考律呂”;又組織了文藝團體:“命宮女數百人為梨園弟子”,楊妃還教人彈奏琵琶。繪畫方面,唐太宗曾令當時大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二人專門圖寫殊風異俗: “至如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序位;折旋矩規,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莫不盡該毫末,備得精神。”(《閻立德》)書法方面,唐太宗“嘗以金帛購王羲之書籍”,還動員羲之的十一代孫王方慶貢獻出乃祖“二十八人書,共十卷。” (見《褚遂良》、 《王方慶》、 《二王真跡》諸篇)真是一代彬彬之盛,莫不集中于貞觀、開元這兩個朝氣蓬勃的時代。我們的小說家,用當時還不為人重視的“稗官”、“小道”之書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了這“盛唐之音”。
初、盛唐的盛世之下也潛伏著危機,這種危機到唐玄宗李隆基時代,終于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這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從本質上講應歸咎于唐玄宗后期的荒淫腐朽和用人不當,他在位時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庸碌無能的楊國忠,包藏禍心的安祿山……對于這些,作者也作了忠實的反映和揭露。
作者善于給兩面派畫象。如寫李林甫是“陰賊忍殺,未嘗以愛憎見于容色” (《李林甫》),寫李義府是“狀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真是片言只語,即能深入人物之骨髓。《安祿山》一篇,更是發人深省的小品:
玄宗命皇太子與安祿山相見。安祿不拜。因奏曰: “臣胡人,不閑國法,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曰: “是儲君,朕萬歲后,代朕君汝者。”安祿曰:“臣愚,比者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左右令拜,安祿乃拜。玄宗嘉其志誠,尤憐之。
安祿山的這種裝聾賣傻,故作姿態,確實把好大喜功的太平天子給蒙蔽住了,他哪里還能看到塞外的狼煙和聽到漁陽的鼙鼓!
在平定安祿山的叛亂中,涌現出不少的愛國將領和勇敢的戰士,郭子儀,李光弼就是統帥一類人物。作者除了表現他們而外,還描繪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戰士形象。 《白孝德》是一篇壯氣十足的孤膽英雄贊歌,它寫的是唐軍戰士白孝德孤身一人斬殺史思明驍將劉龍仙的故事。劉龍仙帶領騎兵五千“臨戰挑戰”,劉“捷勇自恃, 舉足加馬鬣上”,態度十分傲慢。這時,作者在寫唐軍統帥李光弼選將出迎時有這樣一段描寫:
光弼登城望之,顧諸將曰: “孰可取者?”……左右曰: “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問曰: “可乎?”曰: “可。”光弼問所加幾何人而可。曰: “獨往則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 “壯哉!”終問所欲。對曰: “愿備五十騎于軍門,候入而繼進,及請大眾鼓噪以假氣,他無用也。”光弼撫其背以遣之。
一段簡短的對話,幾個鏗然有聲的“可”字,把主人公描繪得虎虎有生氣。 “安史之亂”的被平定,正是依靠了這些具有獻身精神的戰士。
《譚賓錄》所反映的唐代社會生活,既有文學價值,也有史學價值。它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像,留下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是人們認識了解唐代社會彌足珍貴的材料。因此應該給予它以充分的研究和重視。
上一篇:《諧鐸》簡介|鑒賞
下一篇:《貪歡報(歡喜冤家)》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