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如來”,梵語曰多陀阿伽陀,佛的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名為如來,這是指真身如來。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謂之如來,是指應身如來。
因釋迦牟尼的召喚,一時從地下涌出無量無邊的菩薩,這引起了此方他方諸菩薩的疑問,所以向佛陀請問何以在很短時間里就度脫了無量無邊的菩薩。釋迦牟尼先簡單地概述了如來本來的壽量和本門之事,以此來動搖跡門弟子們以前的見解和執(zhí)著。緊接著,如來詳細開示如來本來壽量,廣宣本門久遠之事,使跡門弟子們斷疑生信,對如來本地的真實有所了解。
繼前品的略開顯,本品為“廣開顯斷疑生信”,傳統(tǒng)的科判將其分為二科,即“誡信”和“正答”。
“誡”是告誡,一共有三次告誡,弟子們在每次告誡之后請法,最后又請法一次,所以一共是三誡四請。釋迦牟尼見弟子們求法心切,三請不止,所以同意說法。誡,是佛陀說法常用的手段之一,誡常常和勸合稱佛教的“二門”。誡其實是起到一個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這里佛陀要三誡四請才同意說法,是為了顯示出一種鄭重和嚴謹,因為以下要宣說的佛法,實在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甚至是顛覆性的說法,所以佛陀再三告誡。這樣也使與會大眾對將聽聞的佛法生起珍重、欣求的好樂之心,如果隨隨便便就說出來,有些人會對這樣難得的法輕視、錯過。
“正答”是正式回答,有長文和重頌。長文有“正開近顯遠”和“明三世益物”兩段,前者破近顯遠,后者有“法說”和“喻說”兩個層次。“法說”是宣說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釋迦牟尼以本地身來利益眾生的真實情況;“喻說”用“醫(yī)子喻”來闡釋前意,喻說有三段是和法說三世一一對應的,其中“遠行喻”合過去世,“還來喻”合現(xiàn)在世,“復去喻”合未來世。喻說之后是法合,用佛法解釋譬喻。
歷史上解釋本經(jīng)最流行的方法是從本跡兩個方面來展開。所謂“本”,也稱“本地”、“本門”,與“垂跡”、“跡門”并稱。佛菩薩為教度眾生,由自己實身變化出來諸多分身,垂世以度化眾生,實身為本地,分身為垂跡。久遠以來已經(jīng)成佛、度生無數(shù)無邊的釋迦牟尼是本門,而公元前6世紀于古印度出世的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樹下成佛,說法四十年之久的應身則是跡門。又如觀世音菩薩之分身攝化、地藏菩薩現(xiàn)比丘相、住世羅漢之應化無方等,皆為方便誘引末代凡夫趨入正道的跡門。以跡門而顯久遠實成之本佛,這就是開跡顯本、開近顯遠。
上一篇:法華經(jīng)《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jīng)《第十四·安樂行品》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