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信解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心中不懷疑為信。佛教界一般把“信”的具體含義分為三種:第一,信實有,對所聽聞的一切諸法確信實有,堅信是確實存在的真理;第二,信有德,對于佛、法、僧三寶的無量功德確信不疑;第三信有能,對于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有希望,相信自己能得到能成就。
信在佛教有很重要的地位,對之有多種譬喻,比如把信心比喻為清水珠,對于三寶能生信心,垢穢不凈的心頓時得到清凈。佛教甚至認為信是進入佛教的唯一途徑,信也是成就菩提的必備因素。《智度論》卷一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解”的原意是解脫一切束縛,此處則指解脫知見上的纏縛和迷惑。佛教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釋之義,即通過釋文義而消除疑滯,明白了文字的含義,所以沒有了疑問,即明白、了解。二、知解之義,由見聞義理而生心解,即心開義解之意。解在佛教修行體系中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佛教提倡解行并重,甚至認為解比行更重要,“一切行道人,須得正解,如人行路,貴須有目”,如果沒有正確的解,所做的業,所得的果必然是不正確的。
《信解品》屬于三周說法之“譬說周”的“明中根領解”內容。第二《方便品》是說法周,佛陀開示了權巧方便的智慧,說明本來一佛乘的法為了度化眾生而分別說三,現在又要會三歸一,當時上根性的舍利弗領解佛意,但中根眾生對此并沒有完全信解,心中產生了疑惑,第三《譬喻品》,如來通過鮮明生動的譬喻,再次宣示了開三顯一的真實含義,聽完之后中根眾生,即此處的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揵連四人,心中的疑惑完全消除,對佛陀的權實二智深心信解了。
本品的主要內容就是中等根器的佛子向世尊表白自己所信解的法。首先是自稱得解,表明他們昔日對于無上正等正覺心不喜樂,不復進求,但現在卻不求自得,獲大善利。然后,為了再次表明含義,他們也歡喜地說了譬喻,這就是著名的法華七喻之一——貧子喻。譬喻部分又分為長行和重頌兩部分,先說出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塑造一系列鮮明形象和具體事件,再將其中所喻含的法義和這些形象、事件來做一對應說明。最后,在偈頌的結尾,摩訶迦葉贊嘆了佛陀的大恩難報以及佛的不可思議的實智和方便度眾生的權智。
本品的關鍵在于闡明“信”、“解”二字,他們分別有很深廣的含義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又不是完全分離的。“信”,從本品經文中可以看出來,首先是自信。二乘人以前為什么得不到佛的授記,沒有開悟一佛乘的妙法,他們在本品中做了懺悔,就是因為沒有自信,自暴自棄,自卑心使得他們沒有求取佛果的心量,就好像本品喻說中那個遠離父親漂泊他鄉的游子乞兒,自認為卑劣下賤,不敢希求大富長者的家業財富,甚至連長者的家也不敢進入。有了這種卑劣的心理稱為精神障礙,就很難獲得高尚的利益。所以培養自信心,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中對無上正等正覺的信心,獲得這種自信,一方面要自己突破,要發心,使自己的心量逐漸變得廣大;其次是通過佛的徐徐善誘建立信心,這就是信的第二個方面。信他,就是信佛,相信《法華經》的妙義。信本身就有一種無窮能量,蘊含著功德和力量,它能夠使一切善根有生長發芽結果的機會。《法華經》中說佛為一切眾生之父,一切眾生皆當成佛,對于這些言論應該產生不二的信心,對本經的宣講和聽受產生甚深的歡喜和尊重。
如果說信是情感作用或偏向于情感,那“解”則偏重于理性、理解。把感受到的宗教變成理解了的宗教并非一件易事。如何解,本品的四位阿羅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本品中的貧子喻也可以給予很多啟示。要準確理解一個新的東西或須要突破和提高的時候,應該先認識和懺悔自己以前的錯誤,放下以前的成見,然后打開心量,接收、思維、體會、融化、整理,之后變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升華自己,而且阿羅漢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樣子,就是理解不是照單全收,而是融化吸收,理解了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也是一件有意義,有功德的事情。
“信”和“解”如此重要,同時他們作為菩提道上不同的兩個門,必須把握齊舉并重的原則,不得偏廢一邊,就好比解門和行門一樣。尤其對于宗教,除了宗教感情、宗教體驗等外,還有宗教教義、宗教實體、宗教文化等內容,沒有一定理論支撐的信仰是很容易崩潰的,而且過度一味地強調信而忽略了解,也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宗教狂熱和宗教恐怖往往是太過感性的結果。但是宗教的本質是超人間性,宗教絕不等同于世間的學問和知識,宗教追求的是終極超越,理性無法準確地描述和理解宗教的全部,如果只強調宗教的理性,那必然使宗教黯然失色,最終將淪為與世間一般學問一樣的東西。佛教被有些人稱為智慧型的宗教,確實佛教有浩如煙海的經典,有燦若星河的教言,佛教哲學、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佛教心理學等都是可以理解的深刻學問,但佛教的核心還是解脫,是對于究竟彼岸的追求,但這種境界和佛的智慧是無法準確用語言來描述的,甚至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信又顯得十分必要,而且佛教常說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或佛光普照但不照覆盆。可見佛教的普救和恩澤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信,而佛教不是一信就萬事皆休的宗教,信才是開始,一切善根和功德由此而慢慢生長,這就要靠解和行,所以,信和解要并駕齊驅,才能在菩提道上平穩前進。
上一篇:法華經《第十四·安樂行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四節·持此經典·舌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