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動執生疑·三止三請》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①:“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②、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③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④,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br>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⑤。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⑥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后身⑦,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⑧,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后身,
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⑨,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⑪,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嘆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⑫,
是事為云何,愿佛為解說。于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⑬,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轉輪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br>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愿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br>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⑭比丘將墜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br>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愿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br>
【注釋】
①舍利弗:人名,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子。舍利華譯為鹙鷺,弗華譯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鷺,故號為舍利弗,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② 聲聞:梵語舍羅婆迦,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與緣覺、菩薩二乘相對,為三乘之一。聲聞修行得四種證果,其階段依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③ 方便知見波羅蜜:即方便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謂善巧方便,隨機利物,稱適緣宜。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厭惓,隨其心樂,而為現身說法,是名方便波羅蜜。方便善巧有二種,謂回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在本經中即是指佛的二智中的權智。 ④ 知見:在心曰知,就意識而言,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感知、意識;在眼曰見,眼睛所認識到的一切事物。知見有正知見與邪知見的差別。如來知見,即本經所謂開示悟入的佛知見。是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是二智中一切種智的功用,故就智體而云知。佛也不同于凡夫,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中佛眼的功用,故就眼而云見。在本經中這是指佛的二智中的實智。 ⑤ 諸法實相:又名真如、法性、實際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諸法,為十界因果之法;實相,離本來虛妄之相,而相相皆實。 ⑥ 世雄:佛之異名。佛于世間最為雄猛,斷盡一切之煩惱。 ⑦ 最后身:謂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這個身體死亡以后便入涅槃。即是指阿羅漢及等覺菩薩之身。 ⑧ 十方: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 ⑨ 新發意菩薩: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為二種菩薩之一。論云:“此菩薩初發心故,若生邊地及邪見家,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善根。是故新發意菩薩,不生邊地及邪見家?!?⑩ 不退菩薩:阿毗跋致之菩薩也,于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功德善根,只會愈增進而不會退失退后或轉變。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 ⑪ 一解脫義:一是相對于三來說的,即聲聞、辟支佛、佛。三種圣人所得的解脫境界是相同的。 ⑫ 兩足尊:佛之尊號。佛在有兩足之有情中,為第一尊貴所以稱兩足尊。又兩足者,言戒定福慧等之功德具足圓滿,佛于此等功德為二足而游行法界。 ⑬ 佛口所生子:佛用口來宣揚法義,眾生因為佛的說法教化而超凡入圣,生于圣道。又此諸圣人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 ⑭ 增上慢:七慢之一,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或尚未修行證得果位而自己以為證得。
【譯文】
這時,世尊結束禪定,安詳地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的智慧深奧無比,難解難入,所有聲聞、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曉。為什么呢?因為佛之所以能成為佛,關鍵在于他曾親近供養過成百上千、數萬數億以至無量無數個佛,并隨順諸佛修習,盡行諸佛無量種道法,勇猛無畏,精進不怠,名聲普聞于大千世界,成就了前所未有的深妙法門。佛隨宜說法,因機施教,所演法義微妙難解。舍利弗,我自成佛以來,曾為眾生廣泛宣講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善惡因緣,還曾以各種各樣的譬喻為眾生講解佛法、通過無數巧妙方法的教化,引導眾生轉迷成智,遠離各種執著系縛,獲得開悟和解脫,為什么呢?因為如來雖然是從真如實相中如實而來得以成佛,但他同時又具備了權巧方便的法門,能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佛這種權實并用、事理圓融的知見波羅蜜,全都完整具備,舍利弗,如來佛的知見,廣大而深遠,無數無量,無有障礙。佛的十種特有力量和四種無所畏懼,佛的禪定和解脫之定等皆深奧無邊,為亙古未有的法門。舍利弗,如來佛能通過各種不同方式,非常巧妙地宣說各種法門,其說法之辭柔和細軟,使眾生聽后無不歡心愉快。舍利弗,取要言之,如來佛已成就了無量無邊、亙古未有的法門?!?br>
“算了,舍利弗,不必再說了。為什么呢?因為,如來佛所成就的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只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才能窮究盡底,領悟諸法實相非實非虛,無相而無不相的微妙理趣。而諸法實相則是從諸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幾個方面來把握的。所謂相即外觀形相;性即本性;體既眾生之質體;力即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作即身、口、意三業的作為;因即業因、根源;緣即輔助原因;果即結果;報即報應、果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指本末皆空?!?br>
這時,世尊想重宣此義,便以偈頌形式說道:“世間和出世間唯一的大英雄——佛,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無論天上的神眾,還是地上的世人,所有一切眾生都不知道佛的深妙境界。佛的十種智力和四種無所謂,佛的各種解脫之道和諸多禪定,還有佛的其他道法,都是無法測度的。我本已跟從過無數個佛,具足了他們的所有道法,這些道法個個甚深微妙,一般人很難見到,也很難明了。佛已在無量億劫以前,廣泛地修持佛的道法,終于在修法行道的處所得成正果。所有這些,我已悉知悉見。像剛才所說的十種大果報,尤其是其中法性與法相的深奧義趣,只有我和十方諸佛才能明白。因為這種法不可以隨便就講給人聽,它是究竟實相的法門,在這里沒有用言語表達的路,也沒有用心思考的余地,它是超言絕象,絕對寂滅的一種至高境界,無論是哪類眾生都不能理解其中的義趣。除過信力特別堅固的大菩薩之外,佛的其他弟子,即使曾供養過許多佛,消除了一切煩惱和欲望,只余下最后這一次輪回果報之身,行將獲得最終解脫,他們也是無法測知佛的智慧的。假使全世界的人都像舍利弗那樣富有智慧,他們即使窮盡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也是揣測不到的。別說一個世界,就是十方所有世界中的眾生都像舍利弗或其他所有的佛弟子那樣智力超群,挖空心思,共同來度量、揣測佛的智慧,也還是不能理解的。因為這些聲聞弟子的智慧只是權宜之智而非體悟實相境界的實智。比聲聞乘更高一級的辟支佛乘具有銳利的智慧,他們已斷盡煩惱,即將最后解脫??删褪沁@些辟支佛,即使像竹林一樣密密麻麻地布滿十方世界,他們萬眾一心,在億萬劫那么長的時間里,共同思量佛的實智,也是連一點點都無法知道的。初發心的菩薩,已曾供養過無數的佛,他們對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達無礙,而且還善于講說。假使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么充滿了十方世界,他們一心一意,用其微妙的智慧,在恒河沙劫那么長的時間里,共同思量,也無法知道佛的智慧。那些發心之后不再退轉的菩薩,即使像恒河之沙那么多,他們一心共求佛的智慧,也是不得知曉的。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這種清凈超凡、不可思議、甚深微妙的實相之法,我今天已全部證得。只有我和十方諸佛才知道實相之法的深妙義趣。舍利佛,你應當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的話語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都說的是真實的、同樣的妙法,所以,對于佛所說的各種法,都應當堅信不疑。我說法已很長時間了,各個時期所說之法皆不相同,在這說法的最后時期,我就應該將所有的真空的、終極的佛法和盤托出。過去,我說四諦法教化聲聞乘弟子,說十二因緣法教化緣覺乘弟子,都是為了讓他們脫離痛苦的系縛,迅速達到涅槃解脫的彼岸。佛善于隨宜說法,因機施教,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眾生,佛示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之教,其中菩薩乘才是最真實的、最終極的教法。眾生不理解這種終極之法,處處執著,看不破,放不下,從而難以獲得徹底的解脫,不得達到佛的境界。今天,我將宣說這種終極之法,以使眾生從執著束縛之中解放出來。”
那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之中有些修習聲聞小乘,已斷除煩惱的阿羅漢如阿若憍陳如等一千二百多人,還有些發心求聲聞乘和辟支佛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他們各自都在想:今天,世尊為什么要反復而周備地稱贊諸佛隨機施教的方便法門呢?今天,他為什么要反復強調佛所證悟的妙法甚深難解,他所講的佛法,其真實的旨趣都是很難理解的,所有聲聞弟子和辟支佛都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佛以前所講的那種涅槃解脫法義,我們都已領會,并將依此進入涅槃境界??墒牵F在佛的意思是說以前所講的法并不是究竟徹底的實法,只是權宜方便的權法;以前說的并非實智,而是權智。佛這么一說,把我們都搞糊涂了,不知佛所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的義理到底是什么。
當此之時,舍利弗知道大家心中的疑惑,加之他自己也不明白,于是問佛道:“世尊,您今天為何再三稱贊三世諸佛那些靈活方便而又深奧的法門呢?我舍利弗自從跟著您學法修行以來,已四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聽您這樣說過。今天,四眾弟子對此都不明白,懇望世尊為我們講講其中的道理,今天您到底為何要如此殷勤地贊嘆如來佛的奧妙難解之法門?”
這時,舍利弗想再復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便以偈頌形式說道:“世尊啊,您是最尊貴的圣人,您的智慧好比太陽一樣無與倫比。好多年以來,你為眾生演講這些佛法,循循善誘,勤勉不息。您說您自己已證得如是諸法:十種智力、四無所謂、種種神通三昧、四禪八定、八種解脫等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法門。佛通過長期修道所得到的微妙之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聲聞、緣覺之人都不明白,也沒有人能夠發問。這種法只有佛這才能明白,佛所達到的這種意境,是很難揣摩測度的,所以,也是沒有人能發問的。沒有人問,世尊便自己宣說這種法,并稱揚贊嘆佛所行的無上圣道。由此佛道而得的真實智慧與權宜之智不同,它是極其微妙的,只有諸佛才能得到的。經佛這么一說,如今,無論是已斷除煩惱的羅漢,還是求證涅槃的辟支佛等眾弟子們都已墮入疑網之中,他們都在暗自發問,佛為何今日又這么說呢?那些追求緣覺的比丘、比丘尼以及諸天神、龍神、鬼神,還有乾闥婆等大眾疑慮重重,面面相覷。他們都望著釋迦牟尼佛,期待著佛為他們解釋其中的原由。在所有聲聞弟子中,佛說我是智慧第一,但即使以我的智慧,如今也不能理解佛的意思了。到底什么法是究竟的法門,什么道是佛所行的圓滿之道?作為佛口所生的真子——菩薩,都已合起掌來,恭敬地看著佛,等待著佛開口說法,盼望佛說出最美妙的法音,道出最真實的道理。如恒河之沙那么多的天龍八部神,約八萬多求證佛果的各類菩薩,以及億萬國土上的國王等都來到佛的面前,他們都合起掌來,虔心敬佛,想聽聞世尊演說所修證的這種具足圓滿的無上菩提大道的真實義理?!?br>
這時,佛對舍利弗說:“算了!算了!不必再說了。若說這種至高無上的奧秘之法,一切世間的諸天神和人類都會驚異懷疑。”
舍利弗又對佛說:“世尊啊,請您說吧!為什么呢?參加這次法華盛會的億萬眾生皆曾見到過佛,他們的根性非常聰明,他們的智慧都十分明亮通達。他們聽過佛的宣說之后,就會產生出敬信之心來的?!?br>
接著,舍利弗想重新表達自己的意思,便以偈頌形式說道:
“妙法之王,世間最尊貴的佛呀,您不必擔心,就為我們講解無上道法的奧秘吧。這次法會中有無量無數的眾生,肯定有能夠敬信奉持的弟子?!?br>
佛又制止舍利弗說:“如果我宣講這種佛法,一切世間中的天神、人眾、阿修羅都會驚懼而懷疑的,尤其是那些虛偽傲慢的比丘,他們自以為一切佛法都懂了,不會相信還有未解的妙法的。這些人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他們將墮于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br>
這時,世尊又以偈言形式復述道:“算了!算了!不必說了。我這種甚深微妙的法門一般人是想象不來的,那些虛偽傲慢之輩聽后肯定不會恭敬信受的?!?br>
這時,舍利弗又對佛說道:“世尊啊,請您為我們宣說吧!請您為我們宣說吧!在今天的這個盛大法會中,與我同輩分的弟子們足有億萬之眾,他們世世代代接受佛的教化,這樣的人必然會對佛所說的妙法產生虔誠的信仰的。他們一旦聽聞佛說這樣的妙法,就會在漫漫的長夜之中,身心安穩,得到無窮的益處?!?br>
這時,舍利弗想再說一遍,于是又以偈頌形式說到:
“至高無上、?;垭p圓的世尊啊,請您為我們宣講這獨一無二的妙法吧。我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今日懇請您詳細地分別解說。請您放心,這次法會中的無量眾生都會恭敬信受您的妙法的。他們已多生多世蒙佛教化,怎能忘記佛的法乳之恩呢?您看他們都已誠心敬意,虔誠合掌,靜等著聽受您的話語了。我等一千二百人及其他一些求證佛果的弟子,愿為在座的大眾請法于您,懇請您分別解說佛的無上妙法。我們這些人如果聽到這等微妙之法,必定會皆大歡喜。”
【鑒賞】
在序分中,文殊菩薩回答了彌勒的問題,回答結束時佛從三昧中安詳而起,緊接著進行《方便品》的內容,佛開始贊嘆諸佛的權實二智,開三顯一,舍利弗開始請法,在佛陀制止了三次,舍利弗請了三次之后佛同意說法。
第一節“動執生疑,三止三請”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從本品開始到第一個偈頌結束“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用語言贊嘆諸佛和自己的權實二智,又絕言贊嘆,對舍利弗說“不須復說”,這樣來搖動二乘人以前的執著,使他們心生疑惑,有聽聞一佛乘妙法的愿望。第二部分,到“是等聞此法,心生大歡喜”結束,舍利弗在佛陀告知“不須復說”一次后請法,并說明了自己的疑惑,佛陀又制止,舍利弗再請,如是三止三請。
首先,佛從三昧中安詳而起,佛在講經前經常入定,龍樹菩薩解釋這是佛將要做一件大事的謹慎審諦,佛一方面要觀照自己本有的無窮法藏,另一方面要觀察眾生的根機,找出與眾生的根性相應的法,然后才出定說法?!斗ㄈA論》中天親菩薩的意思,佛入定是大自在境界,出定也是,佛入定是佛內心的大悲心或大自在境界度化眾生,佛放光明也是在用身體度化眾生,現在出定是要開始說法,用口業度化眾生。佛出定之后呼喚了舍利弗的名字,也就是說舍利弗是當機者,這里要講的《法華經》是大乘法,為什么一開始就要呼喚聲聞而不是以大菩薩為對象呢?天親菩薩解釋有三個原因:第一教導聲聞回小向大;第二,教化聲聞人修菩薩行;第三,勸慰聲聞人心不要驚畏。舍利弗其實代表的是所有聲聞一類,這樣他們看到佛對舍利弗講話,也就會自然地認為與自己有關系,如果佛以大菩薩為對象,聲聞人會以為這些法也是只針對菩薩所說,與自己無關,這樣就沒有會三歸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里佛要破聲聞人的執著,使他們生起疑惑。佛出定首先“寄言嘆二智”,就是用語言來贊嘆權實二智,先“明諸佛權實”,直截了當地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智者大師解釋“智慧”代表實智,“智慧門”則指權智。接著“明釋迦權實”,釋迦牟尼來贊嘆自己的二智,成佛的實智和種種方便的權智。寄言嘆后是“絕言嘆二智”,指出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佛的權實二智,佛制止舍利弗說:“不須復說”。窺基大師指出佛這樣絕言的緣由:第一,對于善根沒有成熟的人,對于這樣的妙法不能理解,反而引起誤會,這樣會損害他們的善根,對于一些增上慢的人,佛用這樣的語言使他們自動退席。第二,對于善根成熟的人,這樣來增加他們的信心和聞法的愿望,讓他們再請法。重頌部分和長文結構相似,也是頌寄言嘆二智和頌絕言嘆二智,只是佛在重頌的絕言嘆中詳細說了不甚理解佛智的有六類人,分別是二乘、舍利弗、大弟子、辟支佛、發心菩薩、不退菩薩,這些都不能知佛智,也就是佛否定了很多二乘人以前的錯誤觀點,破除聲聞人的執著。
接下來,大眾聽到佛今天這樣贊嘆佛智,不斷強調佛與二乘的差別,都心生疑惑。這其實已經起到了“動執生疑”的效果,聲聞人的執著在這里也說明了,主要是對于“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的執著,他們認為三乘同坐解脫床,他們的解脫和佛的解脫是一樣的,這樣的執著動搖了以后,心中產生了疑惑,現在佛說權實二智,那這個一解脫義是真實還是智慧?舍利弗代表這三乘四眾向佛表白了對佛權實二智的疑惑,祈請佛陀講法。但是佛還是堅持絕言,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佛擔心有人聽后會驚疑。并且在這里用了兩個止,表示止之極也,強調制止的意思。如是舍利弗繼續祈請,佛陀也繼續制止,直到三止三請。舍利弗一直祈請的理由是與會的大眾有大多數是善根成熟的,舍利弗有神通,所以他知道大眾的根機,他覺得不能因為少數人忽略了多數人的機緣成熟。而佛一直制止也是有顧慮的,與會的一部分大眾也許會誤解佛意,反而心生驚疑,這些人有兩類,一類是聲聞人,通過修行四圣諦證得阿羅漢,現在佛說這是方便法,是不真實的,他們會驚恐。第二類是發廣大菩提心的菩薩,他們因為度眾生的艱辛而退大取小,可是現在聽說小乘是不真實的,還要去度眾生,所以也恐怖??傊鹜忧懊鎳@佛二智,已經起到了動執生疑的作用。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別記阿難·與羅睺羅》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雙開往昔·信毀之相》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