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佛答宿王·藥王本事》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凈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①;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②。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嘆于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熏陸③、兜樓婆④、畢力迦⑤、沉水、膠香⑥,又飲薝卜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后,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于凈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供養于世尊,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凈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⑦、頻婆羅⑧、阿閦婆⑨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凈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于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于汝。我滅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凈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積,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后,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凈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于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于大眾中立此誓言:‘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注釋】
① 諸難:即八障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后。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② 一箭道:里程名。《嘉祥疏》十一曰:“一箭道者,二里也。”也有說距離箭靶一百五十步,或一百三十步,或一百二十步。 ③ 薰陸:梵名君杜嚕,如桃之膠,有香氣。 ④ 兜樓婆:香名,又曰妒路婆,或翻香草,舊云白茅香。 ⑤ 畢力迦:又作必栗迦,香名。譯曰目蓿香,又曰觸香。 ⑥ 膠香:即松香,松香以松樹之膠制成。 ⑦ 甄迦羅:古代印度數目之一,又云矜羯羅、恒迦羅,相當于千萬億。 ⑧ 頻婆羅:古代印度數目之一,又曰毗婆訶,數量名,當于此方之十兆。 ⑨ 阿閦婆:古代印度數目之一,《俱舍論》上說了六十個印度的大數,甄迦羅是第十六個,頻婆羅是第十八個,阿閦婆是第二十個。
【譯文】
這時,宿王華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藥王菩薩是何因緣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游歷的?世尊,這位藥王菩薩修習過若干百千萬億兆種難以修行的苦行,好啊!世尊,愿您為我們稍作解說。”法會上的各位天神、龍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天龍八部和人與非人的鬼神等,另外還有其他國土來的諸位菩薩以及此方的聲聞弟子等,聽了宿王華菩薩向佛請問后,都十分歡喜。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宿王華菩薩說:“從現在向過去追溯無量條恒河的所有沙數那么多的劫數,那時,有一位佛名叫日月凈明德如來,同時具足十種稱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位佛身邊有八十億個大菩薩,有七十二條恒河沙數那么多的大聲聞弟子。佛的壽命達四萬二千劫,菩薩的壽命也是這么長。這個佛國中沒有女人,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等三種惡道,也沒有各種災難和痛苦。大地平坦得猶如手掌一般,全都是琉璃鋪成。大地上,寶樹成行,一派莊嚴。寶樹上,寶帳覆蓋,寶華披掛,寶幡下垂。寶瓶與香爐,遍布全國各地。七寶作成高臺,每有一樹即有一臺,寶樹與寶臺相距一箭之地。這些寶樹下都坐有菩薩和聲聞弟子。所有的寶臺上,各有百億天神演奏天樂,表演伎藝,歌頌佛陀,作為供養。”
“那時,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及其他各位菩薩、各位聲聞乘弟子演說《法華經》。這位名叫一切眾生喜見的菩薩喜歡修習苦行,他在日月凈明德佛的正法中,精進修行,一心追求佛果。經過整整一萬二千年之后,終于獲得了變現一切色身的禪定神力。獲得了這種禪定神力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心中十分歡喜,于是他這樣說道:‘我之所以能獲得變現一切色身的禪定之力,都是因為得聞《法華經》的力量所致,所以,我應當供養日月凈明德佛和《法華經》。’于是,他立即進入這種禪定狀態,升于虛空之中,像下雨一樣將小曼陀花、大曼陀花和堅硬的黑色栴檀香細末散落下來,一時間,整個天空猶如密云相聚,繽紛而下。同時,還像下雨一樣灑下海此岸栴檀之香,這種香的六銖重量,其價值相當于一個娑婆世界。如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把它拿來供養日月凈明德佛。”
作完了這些供養之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從禪定中起來,心中暗自想道:“我雖然以神力供養了佛,不如以身軀來供養佛。”于是,他立即飲服各種妙香,如栴檀香、熏陸香、兜樓婆香、畢力迦香、沉水香、膠香。他又飲下了瞻卜等鮮花制成的香油。如此經過一千二百年,他又用香油涂抹身體,然后,在日月凈明德佛前,用天上的寶衣將自己的身軀纏繞起來,再灌下各種香油。這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其神通愿力,自焚其身。火光照遍了八十億恒沙數那么多的世界。這些世界之中的每一位佛都異口同聲地贊嘆道:“好啊!好啊!善男子,這才是真正的精進修行,這才是真正法供養如來。以華、香、瓔珞以及各種燒香、末香、涂香以及天繒、幡蓋和海此岸的栴檀香等種種東西供養,比不上這種以身體而進行的供養,即使以國城、以妻子進行布施,也比不上這種以身軀而進行的布施。善男子,你這個焚身供佛的布施叫作第一布施,這是所有布施中最尊貴、最上等的布施,因為,這實際上是在以法來供養所有的如來佛。”說完這些話后,諸位如來佛便各種黯然不語。一千二百年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身軀才全部焚燒而盡。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完這種法供養之后,生命便完結了。由此他又轉生到日月凈明德佛的佛國中,在一個名叫凈德的王室之家雙膝打坐,忽然間便化成一個童子,并對其托生的父親以偈語格式說道:‘大王現在應當知道,我當年游歷到你這里時,獲得了變現一切色身的禪定神力。我勤加修行這種法門,勇猛精進不息,后來,便舍去了所愛惜的身軀,把它供養給了世尊,以求得至高無上的智慧。’”
“說完這些偈語之后,又對其父親說:‘日月凈明德佛今天依然還在這個世界中。我原先供養了這位如來佛后,獲得了通曉一切眾生語言的陀羅尼法門,接著又從此佛處聽到這部《法華經》中的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為數巨大的經偈詞句。大王,我今應當再回去供養這位日月凈明德佛。’說完之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托生的童子便坐到七寶臺上,自行上升到空中,高達七棵多羅樹。來到佛的住地后,他走下寶臺,在佛面前頂禮膜拜,雙手合十,以偈頌格式贊嘆佛說:‘佛的容顏極為奇妙,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我前生時曾供養于您,今天,我再來親自覲見于您。”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完這首偈之后,又對日月凈明德佛這樣說:‘世尊啊世尊,您依然在這世上!’這時,日月凈明德佛告訴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善男子,我涅槃的時候到了,滅盡的時期來臨了。你現在可以安置床座,我于今天夜里,將要進入涅槃。’日月凈明德佛又敕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善男子,我把佛法囑托給你和各位菩薩、各位大弟子。除了這無上圣智之法外,我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各世界中的所有寶樹、寶臺以及專門從事供給與奉持的各位天神也都交付于你。我滅度之后,所得的全部舍利也交付囑托于你,你應當把它們分散各地,廣設供養,建起數千座寶塔。’如此一一囑托完畢之后,日月凈明德佛才于后半夜進入了涅槃。”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去世滅度,悲感交集,懊惱不已。出于對佛的戀慕,他便用海此岸的名貴栴檀木作為薪柴,先對佛的身軀作了供養,然后點火燒之。火滅之后,他又收取佛的舍利,建起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每座塔都有三個世界那么高,塔剎非常莊嚴,上面垂掛著各種寶幡、寶蓋,還懸掛著各種寶鈴。這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又暗自想道:‘我雖然作了這些供養,可對佛的心愿并未滿足,我現在應當再供養佛的舍利。’于是,他就對各位菩薩大弟子及天神、龍神、夜叉等所有大眾說:‘你們應當一心念,我現在要供養日月凈明德佛的舍利了。’說完這話之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在八萬四千座舍利塔前,將自己那以百福嚴飾的胳臂燃燒起來,足足燒了七萬二千歲,以此作為對佛舍利的供養,也使無數追求聲聞果位的弟子和其他無量無數的人都發下了求證至高無上圣智的心愿,使他們都能進住于變現一切色身的禪定神通之中。”
“這時,諸位菩薩以及天神、人類、阿修羅等,看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沒有了胳臂,所以都非常憂愁煩惱,悲傷哀憐,他們說:‘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教化我們的師父,他如今燃臂供佛,致使身體殘缺。’這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大眾中立下誓言說:‘我雖舍去了兩臂,卻必將得到佛的金色之身。若此話真實不虛,就讓我兩臂恢復原狀吧!’發了這個誓愿之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雙臂果真自然復原如初。這都是這位菩薩的福德與智慧非常淳厚所致。當此之時,三千大千世界發生了六種震動,天空之中下雨般降下了各種寶花,所有的人和天神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
釋迦牟尼佛對宿王華菩薩說:“在你看來,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難道是旁人嗎?他其實就是現在的藥王菩薩。他這樣舍身布施,已有無量百千萬億兆的次數了。”
【鑒賞】
“囑累品”結束后,《法華經》的宣講可以說已臻完備,微妙難思的一佛乘法已經為大眾開示完畢,但是將要進行的則是更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身體力行,在生活中實踐佛之知見,所以佛陀開示教導弟子如何踐行法華,以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和鼓勵大眾。
本節的最前面是“宿王請問”,有這位菩薩作為發起眾祈請佛陀宣說藥王菩薩的本事。接著釋迦牟尼佛針對這個問題為大眾開示,本節中佛陀回答的是藥王菩薩的苦行,有“明事本”和“明本事”,事本就是要宣說的這件事的背景介紹,所以比較簡潔,主要是說藥王本事,介紹藥王菩薩在往世廣修供養的壯舉,先說現生中的三昧供養和燒身供養,然后說來生時生在皇室,又得如來臨涅槃時付囑佛法,進而起塔、燒臂繼續供養的故事。
這一次是宿王華菩薩作為發起經文的人向佛陀請教藥王菩薩的事,窺基大師解釋此菩薩的尊號,說他過去世都是受持《法華經》,得猶如王一般的大自在,所以稱為宿王華。從前文來看,此處突然提出藥王菩薩似乎有些突兀,與前文聯系并不緊密。這里宿王華提到藥王菩薩雖然有別于前面的宣教說理,是鮮活榜樣的偉大事跡,但總體說來是言傳身教的有機組合,而且藥王菩薩的出現也有一定的法緣,憨山大師的《妙法蓮華經擊節》上說道:“藥王菩薩本事以下,至普賢勸發六品經文,皆明以行成德,以顯入佛知見之象也。然發行之初,必以藥王發揮者,以觀智之藥,治煩惱之病,智起惑亡,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得大自在,故稱藥王。眾生所以不自在者,以有我法二執為礙故也。二執有二,一分別,二俱生。今既悟妙心,以即心止觀之力,凈破分別我法二障,即登初地,故藥王燃身,破我執之象也。喜見燃臂,破法執之象也。欲破二障,非凈智不能,故所師之佛,名日月凈明德。”可見藥王的德行事跡足以作為踐行法華精神諸位菩薩之代表,列于“約化他勸流通”之首。藥王菩薩在佛教地位很高,也備受矚目,甚至有時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一起,取代文殊、普賢菩薩,被作為佛陀的左右脅侍,這當然與佛教徒祈求身康體健的強烈愿望有直接關系。除了藥王菩薩治身心之病的威神之力值得人們稱頌外,還有一點也對佛教存在著極大的影響,就是他燒身燃臂供養佛陀的事跡。關于燒身供養,最有代表性的佛典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和《梵網經》了,《楞嚴經》云:“若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于如來形象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梵網經》更明確指出:“見后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大乘佛教有不少舍身布施、求法、弘道、護教的行為,如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舍身投虎、割肉救鷹及為半偈舍身,還有中國的沙門道積絕食至死以抗議北周武帝滅佛等,僅《高僧傳》所載,就有法羽等八人效仿藥王菩薩燃身供佛,雖然燃身供佛有大乘經律的依據,但是法供養佛主要還在于通過依法修行、自覺覺他來續佛慧命,而且燒身燃臂等事,歷來大德都是十分謹慎的,所以像法羽等燃身供佛歷來頗有爭議,如智者大師認為真法供養當是起觀修空慧,義凈更認為燒身供佛之類會依戒招罪,中國佛教自元代就有出家人爇頂的儀式,即在頭頂燒戒疤,這也可以看做是燒身燃指的簡略形式,這種習慣只在漢傳佛教有,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以及其他國家并沒有這種做法。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決議廢除爇頂。當然我們從上面憨山大師的闡釋及歷來大德的開示中很清楚地看出來,藥王菩薩燒身燃臂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作為表法,表示破除執著的勇氣和舍身為法的毅力。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別記阿難·與羅睺羅》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