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文殊陳答·曾見今同》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①,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②,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③,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后善④,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于大眾中結跏趺坐⑤,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圣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⑥,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⑦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于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于今日中夜⑧,當入無余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佛滅度后,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嘆。”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圣出家,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于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如凈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于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
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⑨,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贊嘆,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
尋即于是日,告于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我今于中夜,當入于涅槃。汝一心精進,當離于放逸,
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圣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相⑩,
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號曰為凈身,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最后天中天⑪,號曰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
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棄舍所習誦,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
供養于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⑫,今見釋師子。
其后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
【注釋】
① 大士:菩薩之通稱,有時也以此稱聲聞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稱,別于凡夫而稱為大。又有一種解釋:士者事也,能夠做自利利他之大事的人,謂之大士。 ② 阿僧祇劫:即是無數劫,就是指無法計算的時間。阿僧祇:印度數目名,譯曰無數,或作無央數。 ③ 從如來到世尊,是佛的十個名號,諸經論開合略有不同。十號是諸佛的通號,而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日月燈明等則為佛之別號。1.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2.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3.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4.明行足,佛依戒定慧之腳足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和行門都已具足;5.善逝,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自在好去入于涅槃;6.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7.無上士,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至高無上之士;8.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善于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9.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10.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④ 初善,因序分是佛經最初部分,稱為初善;正宗分居于中,稱為中善;流通分居最后,稱為后善。三部分都圓滿,所以都稱為善。 ⑤ 跏趺坐:是諸佛常坐之法。交結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股上謂之全跏坐,即結跏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于左右之一股,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謂之降魔坐,反之謂之吉祥坐。 ⑥ 佛土: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佛土不同于世界,其含義和范圍都要比世界更為廣泛。 ⑦ 小劫: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也有人認為,一增一減分別各為一小劫。 ⑧ 中夜:印度時間單位,一天分作晝三時夜三時合為六時。晝三時為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為初夜中夜后夜。此處為夜晚中分。 ⑨ 世間眼:佛菩薩之尊稱。佛能為世人之眼,指示正道。又能開世間之眼,使見正道。 ⑩ 無漏實相:諸法實相之理體,無垢清凈。故曰無漏。 ⑪ 天中天:佛之尊號。天為人之所尊,佛更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又天有五種,第五之第一義天,即佛,佛為天之至極,故曰天中天。 ⑫ 六波羅蜜:譯作六度,意為到彼岸的六種途徑。
【譯文】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彌勒菩薩及諸大眾說:讓我看來,今天釋迦牟尼佛將要說大乘佛法,如下大法雨滋潤眾生,吹大法螺號召眾生,擊大法鼓驚醒迷夢,演大法奧義,覺悟眾生。諸位善男子,我在過去世隨諸佛修行的時候曾見過這樣的瑞相。以我的經驗,凡是放出這種神奇的佛光,必然會講說大乘無上之法,所以,你們應當知道,今日釋迦牟尼佛現出這種瑞光,也同過去諸佛一樣。他是想讓眾生都能聽聞知悉一切世間之中最神妙難信的佛法,所以才現出這種瑞相的。各位善男子,譬如過去不可思議無數無量劫中,有一古佛名叫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佛為眾生演說純正的佛法,從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始終義趣深遠,語言巧妙,純一圓頓之法門,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日月燈明佛隨機說法,因人施教,他為求聲聞乘者說苦、集、滅、道等四諦之法,以使他們度脫生、老、病、死,進入涅槃解脫的境界。他為求辟支佛乘者說十二因緣之法。他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之法,以使他們證得無上佛智,從而斷除無明,達到無所不知的一切種智。此佛之后又有一佛同樣名叫日月燈明佛。如此一共有二萬位佛都是同一名字,號日月燈明,所有的佛都是十種稱號具足,他們演說佛法也都分初、中、后三個階段。
最后那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位王子,其一名叫有意,其二叫善意,其三名叫無量意,其四名叫寶意,其五名叫增意,其六名叫除疑意,其七名叫響意,其八名叫法意。這八位王子皆有威儀德行,各自統領四天下。諸王子聽說其父出家修行,已獲無上圣智,便都舍棄王位,跟隨父王出家為僧,發誓要求證大乘佛法。他們一心修習清凈的法門,成為福慧具足的大乘法師。這些王子已于成千上萬的佛面前,種植下了眾善的根本。
那時,日月燈明佛正在演說大乘法經典,經名叫《無量義經》。這是教化菩薩的法門,深受佛的護持眷念。這位日月燈明佛說完《無量義經》后,便于大眾中結跏趺坐,進入義趣無窮的禪定之中。入定中的佛陀,身體安安穩不動,心地純凈不亂。這時,天空中下起了曼陀羅花、大曼陀羅花、曼殊沙花、大曼殊沙花。這些天花散在日月燈明佛及聽法大眾的身上。與此同時,大地也產生了六種形式的震動。這時,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以及諸小王、國王等皆驚喜不已,嘆為觀止,他們都雙手合十,目不轉睛地看見日月燈明佛。忽然,佛在其眉間放出一道白毫光相,這束佛光燦爛無比,絢麗多姿,一直照到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佛國世界,所到之處,無不明亮清晰,就像今天大家所見到的那些佛國世界一樣。
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那時法會中共有二十億菩薩,個個喜歡聽佛說法。這些菩薩看見佛的白毫相光照耀東方諸佛土后,都深感自己從未見過,所以很想知道這種佛光之所以發放的有關因緣。那時,有一位菩薩,名叫妙光,他一共有八百個弟子,都隨他一起來日月燈明佛的居處聽法。日月燈明佛,從禪定之中起來后,為妙光菩薩講說大乘經典,經名叫《妙法蓮華經》。此乃教化大乘菩薩的無上法門,常受諸佛的護持與關懷。日月燈明佛講說《妙法蓮華經》一共歷時六十小劫。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佛一直端坐不動,身心不亂。那時,法會中的聽眾也都各坐一處,不起于座,歷時六十小劫而身心不動。他們聽佛宣講如此妙法,個個全神貫注,如醉如癡,六十小劫猶如一頓飯工夫就過去了。當時,法會之中的所有聽眾,沒有一人身體疲倦,心神懈怠。日月燈明佛歷經六十小劫,說完此經后,便當著梵天王、魔王、沙門、婆羅門以及天神、人眾、阿修羅等大眾宣布道:如來佛將于今天夜里進入無余涅槃。那時,在場的眾人中有一位名叫德藏的菩薩,日月燈明佛當眾為他授記,告訴比丘們說:這位德藏菩薩將在我涅槃后成佛,其號為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日月燈明佛授完記后,便于半夜之時,入于無余涅槃。
日月燈明佛滅度后,妙光菩薩便傳承師說,一心受持《法華經》,為眾生演說開示,歷時八十小劫。日月燈明佛的八位王子皆師從于妙光,妙光則誨之不倦,殷勤教化,使諸王子堅定了求證佛智的信心。這八位王子為了追求無上圣智而恭敬供養了成千上萬個佛,最后終于自身成佛。其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叫燃燈。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求名的人。此人貪求名利,追求享樂,雖然也在讀誦各類佛經,但總是理解不了,讀過之后便全忘了,所以稱其為求名。不過,此人雖然慧業未修圓滿,但其所植福業不小,善根深厚,他曾在千萬個佛面前,供養,恭敬、尊重、贊嘆。彌勒呀,你可知道,那時的妙光菩薩是誰?他不是別人,正是我的前身。那位求名菩薩正是你的前身。今天,我看見釋迦牟尼佛所現的這種瑞相,與過去日月燈明佛說法時的瑞相沒有什么區別,所以,我想今天如來佛將是要說大乘經了,這經即是《法華經》,一部教化大乘菩薩,常受諸佛護持的無上妙法。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想復述剛才所講的故事,便以偈頌形式對大家說道:我回想過去無量無數劫中,有一位人中至尊的古佛,號日月燈明。這位世尊廣宣佛法,度脫了無量無數的眾生,使數億菩薩證悟了佛的大智大慧。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八王子見大圣出家修行,也都跟著出家習佛。當時,這位如來佛正在大眾之中廣泛演說一部名叫《無量義》的大乘經典。佛講完此經后,便在座上打坐,進入深妙的禪定之中。這時,天空下起曼陀羅花,天鼓也自然鳴響。諸天眾、龍眾以及各類鬼神都來虔誠地供養這位人中最尊的如來佛。忽然間,大地震動起來。日月燈明佛的眉間放出奪目的瑞光,顯然出稀奇而美妙的景象。
日月燈明佛的這束白毫相光一直照耀到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佛國世界,展示出一切眾生善惡業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輪回的全景。通過這種佛光,我看到了各個佛國世界的莊嚴景象,那里的一切均由琉璃、玻璃等珍寶構成,佛光照來,一片璀璨。諸天神、人類、龍神、夜叉、乾闥婆、緊那羅等前來供養自己的佛陀。各世界中的如來佛皆是累劫修行從而順理成章地成就了成佛大業。這些如來佛身體像金山一樣光亮明凈,端莊威嚴,妙不可言。猶如潔凈的琉璃一般,內外瑩澈,現出真金之像。這些佛都在大眾之中敷演深奧的佛法義理,教化各自世界中的眾生。各個佛世界中的眾生蕓蕓難數,其中隨佛聽法的聲聞弟子也多得難以統計。由于佛光的照耀,所有這些大眾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有的比丘居住于深山老林之中,刻苦修道,勤勉不息,嚴守清凈大戒,晝夜六時毫不懈怠,猶如守護明珠一樣,持戒守律,潔身凈心,朝著解脫的目標前進,有些菩薩從事布施、忍辱等修行,其數目多得像恒河沙一樣,都處在佛光的照耀之下。我還看見有的菩薩在修習禪定之功,他們入定極深,整個身心皆已寂然不動,這部分人是想以此禪定之功求證無上的佛道。另外一些菩薩已了知萬物空寂無實、本性寂滅的道理,他們在各自的佛國之中到處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以此來積功累德,成就佛道。
那時候,四眾弟子看見日月燈明佛現出如此巨大的神通,個個內心充滿歡喜,他們相互詢問,佛的這般瑞相到底因何而來?正在這時,天人所供奉尊重的日月燈明佛從甚深的禪定之中起來。他當著大家的面,贊嘆妙光菩薩說:“妙光菩薩,你是世間一位明眼善士,一切天人終將皈依信奉于你因為你能奉持如來佛的佛法寶藏,我今天所說的微妙法旨,只有你才能證知。世尊的這番贊嘆,使妙光菩薩驚喜不已。接著,日月燈明佛開始講說《妙法蓮華經》,歷時六十小劫,不起于法華座席。佛所講說的這種至高無上、深奧微妙的法義,妙光法師都能領悟信受。佛宣講這部法華經,也使法會中其他所有的眾生倍感欣喜。日月燈明佛于講完法華經的當日又告訴天人大眾說:“諸法實相的妙義今天已全部為你們講說完了,我將于今天半夜入于涅槃。往后,你們應當自勉,一心精進,切莫懈怠放逸。要知道諸佛是非常難遇的,億萬劫中才會出現一位,所以,你們應牢記法華經句,奮發圖強,勇猛精進”。日月燈明佛的八個兒子聽說父親將要涅槃,無不悲傷萬分,感嘆佛這么快就要入滅。這時,身為眾生之主,佛法之王的日月燈明佛安慰大家說:“如果我滅度時,你們不必憂傷恐懼,我雖離你們而去,但尚有德藏菩薩,他現在已通達無漏實相之法,繼我之后將要成佛,號為凈身如來,到時,他也將像我一樣,教化度脫無量眾生。”那天夜里,日月燈明佛入于涅槃,猶如薪盡火滅一樣,寂然而化。世人將佛的舍利分散各地,建起無數個佛的舍利塔,供養起該佛的法身。佛滅度后,如恒河沙數那么多的比丘、比丘尼皆遵從佛的遺志,更加精勤修行,專心致志地追求至高無上的圣道。
這位妙光法師遵照日月燈明佛的遺囑,奉持佛法寶藏,在八十小劫之中,廣泛宣講法華經。日月燈明佛的八位王子也受到妙光菩薩的教化,從而堅定了求證無上圣道的信念。也正因為如此,八王子必將于當來之世,得見無數位如來佛。他們依次恭敬供養這些佛之后,必然會隨順諸佛而行無上佛道,所以,他們最終也必將相繼成佛,輾轉依次而得授記。其中最后一位天中天、圣中圣名叫燃燈佛,他是諸仙的導師,到處說法教化,度脫了無量眾生。那時,這位妙光法師有一弟子,身心懈怠,貪求名利,經常出入于名門大戶,舍棄了所習的佛法經典,荒廢了道業,以致什么也不能領悟。為此,大家才稱其叫求名。不過,他也作了許多善事,積下了一些福業,所以,還有機會遇見無數個佛,并供養于諸佛,從而潛移默化,隨著佛的道法修行,慢慢地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解脫成佛之法門,由此歷盡無量劫的嚴凈修持,終于在今日遇見釋迦牟尼佛,并將繼釋迦牟尼佛后作佛,號為彌勒佛。到時,此佛將主持教化,超度無量無數的眾生。日月燈明佛滅度后的那位懈怠者不是旁人,就是你。那位妙光法師就是我。我看日月燈明佛的瑞光同今日釋迦牟尼佛的瑞光是相同的,所以我知道今日的釋迦牟尼佛是要說《法華經》了。諸佛所現說法之瑞相,是一種善巧方便之法。現今釋迦牟尼佛所放的這種光明是扶助開發實相義門,所以,大家應當心中有數,恭敬合掌,一心等待佛的說法。眾生等待佛法,猶如干渴思飲,所以,佛將廣施大法之雨,普潤一切眾生之心,滿足一切求道者的要求。那些追求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的人,若還有什么懷疑、后悔的話,佛將為其講說法要,以斷其疑根,除其悔退,使其再無任何疑惑,而一心修行大乘之法。
【鑒賞】
這一段主要是別序部分的第五段答問序。前一段中與會的大眾看到佛的種種瑞相后,十分歡喜,但同時心生疑念,不知道要發生什么事,彌勒菩薩代表大眾向文殊菩薩提出這個問題,請求解答。這里是文殊舉出自己以前所見到與現在所發生的一些相同的事情來回答彌勒的請問。
文殊菩薩為過去八佛之師,贊譽為智慧第一,文殊菩薩見到佛所顯現的一切瑞相大概知道其中的含義,所以文殊首先簡要地說明這些瑞祥是表明佛將要說微妙難思的大法,并指出以前也發生過相同的事情可以為今天的事情做一例證。我們可以看到文殊是非常謙虛謹慎地處理彌勒的問題,剛開始是體會佛的大意,接著又用事實來進行論證,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先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最后又會三歸一,釋迦牟尼也是如此,沒有例外,大眾應該斷除疑惑。而且緊接著文殊對事實詳細展開,循序漸進地列舉事實。
在“廣舉曾見以答”時,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引一佛同”,文殊引述過去的古佛日月燈明如來為眾生說法的時候,也是分別說三,因機施教,過去佛是這樣,所以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應該是這樣。第二,“引二萬佛同”,在日月燈明如來之后的兩萬個佛也是如此這般地教化眾生,可見文殊菩薩的宿命通之久遠,這是一般聲聞的神通無法比擬的。第三,“引最后佛同”,這是文殊舉例的重點,文殊菩薩對最后一個佛的事跡與釋迦牟尼佛進行了詳細的對比,首先是說了曾見到的事與現在發生的事情相同,比如過去佛有太子,釋迦牟尼也有羅睺羅太子;其次,是曾見到的事與現在正在發生的事當下相同,主要指兩件事,釋迦牟尼佛顯現的種種瑞相與古佛相同,大眾的疑念也相同,就是“現瑞同”和“疑念同”。最后述說了曾見到古佛時發生的事和釋迦牟尼佛時未來要發生的事也會相同,主要有五件事:因人說法同(過去也是因為有人疑問所以古佛為大眾說了《法華經》),時節同(六十小劫,與會大眾不起于座),唱滅同(在這個法會中,宣布自己將入涅槃),授記同(佛為菩薩授記,將來作佛),滅后通經同(佛涅槃后,《法華經》還會繼續流傳,利益眾生)。
這里有個歷來存在異議的問題就是關于時節中六十小劫的時間長度,按照一般的幾種算法,六十小劫也就相當于現在時間的十多億年,比如按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這個算法來計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這顯然與我們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是有出入的,天親菩薩在《法華論》中就提到這個問題,他認為這個時間不能按照這樣計算,應該按晝、夜、日、月、年,用這個來計算劫數,窺基大師后來也認為這個時間不能按一般的小劫算法來計算。總之佛教的時間觀念也是一種特色,三論宗的理論似乎可以解釋這個沖突,一切法沒有確定性,相同的時間段里也有不同的各種境界,《華嚴經》也善于闡述類似的微妙境界,關于六十小劫的理解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價值判斷態度,運用抽象的時間概念思維,作出佛教相應的理解。重頌部分內容與長文相似,層次結構也大概相同。
上一篇:法華經《第四節·持此經典·舌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四節·誓愿安樂·明行嘆經》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