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雙開往昔·信毀之相》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凈。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后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后,于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凈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勢至菩薩說:“你現在應當知道,如果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能夠受持這部《法華經》,那么,若有誰對他們惡言相加、辱罵誹謗,如前面所說,誰便會獲得很大的罪報,而受持《法華經》者因此所得到的功德,卻如剛才所說,能獲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清凈。大勢至,從現在向往昔過無量無邊不可勝數阿僧祇劫的漫長歲月,在這個極其遙遠的時代里,有一位佛,名叫威音王如來,同時具備十種稱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所處的劫,名叫離衰;所居住的國,名叫大成。這位威音王佛,在他所處的時代中,為天神、人類和阿修羅等三善道中的眾生說法。其中為求聲聞果的人說苦、集、滅、道的四諦之法,以救度他們的生、老、病、死諸苦,達到終極的涅槃境界,為求辟支佛果的人講十二因緣之法;為求證至高無上的佛智的菩薩們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之法,使他們最終成就佛的智慧。”
“大勢至菩薩,這位威音王佛的壽命長達四十萬億兆恒河的所有沙數那么多的劫數。這位佛的正法存在于世的劫數相當于將一個閻浮提洲粉碎后所得到的微塵總數。這位佛的像法存在于世的劫數,相當于將四大部洲粉碎后所得的微塵總數。這位如來佛使所有的眾生受到教益、得到救度之后,便進入涅槃,自我滅度。此佛的正法、像法完全消亡之后,在他的那塊國土上又有一佛出世,此佛的名字也叫威音王如來,同時具備十種稱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像這樣依次輾轉,一共有二萬億個佛先后主持教化,他們的名號完全一樣。”
“最初的那位威音王如來滅度之后,直到他的正法也消滅無聞的像法時代中,輕狂傲慢的比丘擁有強大的勢力。那時,有一位修菩薩法門的比丘,名叫常不輕。大勢至菩薩,你知道他為什么叫常不輕呢?因為這位比丘對凡是他所遇到的人,不論其是比丘還是比丘尼,不論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都要施行叩拜,稱揚贊嘆,并對他們說:‘我深深地敬仰你們,不敢對你們有半點輕慢,為什么呢?因為你們都修行菩薩之道,將會成為如來佛。’而這位常不輕比丘,并不專一地讀誦經典,只是遍行禮拜甚至遠遠看見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他也要特意走上前去,對他們施行叩拜,稱揚贊嘆,并且說道:‘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皆當作佛。’四眾弟子中有的人心地不凈,產生嗔怒,惡言惡語地罵道:‘這個沒有智慧的比丘,從什么地方跑到這里,自言自語什么我不輕慢你們,甚至為我們授記作佛。我們不須要這種虛妄的授記。’這樣,經歷了好多年,常不輕菩薩經常被罵,但他從不生氣發怒,始終這么說:‘你將成佛。’說這種話時,眾人有時用手杖、木條、瓦塊、石頭等打他。他只好躲避,跑到很遠的地方,但嘴里依然高聲大呼:‘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皆當作佛!’因為這位比丘經常說這樣的說,所以,輕狂傲慢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便給他取了一個名號叫常不輕。”
【鑒賞】
佛陀要用常不輕菩薩的例子來證明上面所說的種種功德真實不虛,所以一定要將來龍去脈講清楚,常不輕菩薩的事跡不僅證明上說功德真實,其謙卑虛心、恭敬眾生的典型范例,也在整個佛教中閃耀光芒,時常被提及贊嘆。
本節即納入“雙舉前品所說罪福”簡單的前品總結,也包括“雙開今品,往昔信毀”,以后者為主,有“明事本”和“明本事”兩段,所謂“事本”就是事情的起因和主要人物的來歷,既然要講常不輕菩薩的事跡,所以就要先說清楚他的來歷,菩薩的成就依靠的是佛,所以先說久遠劫前二萬億佛的事情;“本事”就是常不輕菩薩在宿世所做的種種難忍之事,相對于后來得到的果報是因是本,所以稱為本事。
這段經文的當機眾是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圣之一,侍于阿彌陀之右脅,主佛之智門,因為菩薩之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這里以此菩薩為當機眾,表示《法華經》的智慧之力遍至一切處,《法華經》的威猛大勢之力不可思議,能夠使人速得無量功德。“明事本”先說最初一佛,即威音王如來的成佛時劫、名號、劫名國名、說法、佛壽、法運等幾個方面的情況,再說接下來的二萬億佛,也都號為威音王如來,但只是簡單提及。事本就是要宣說常不輕菩薩的來歷,也可以說是為后文做一鋪墊。“明本事”,先標時劫人名,這里說出下面故事的發生時間就是最初威音王如來像法時期,人物有二,其一就是常不輕菩薩,其二便是有大勢力的增上慢比丘。“雙明信毀之相”,顯然可以分為兩段,首先“明信者之得”,信者的代表是常不輕菩薩,這位菩薩在佛教中很具有典型性,他見到一切眾生都要恭敬禮拜,三業供養,而且菩薩還會為他們授記。常不輕菩薩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的謙卑,一者是因為明了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而不敢輕慢;二者證得大平等境界,理性上見一切法皆如是;三者畢竟這里是說明對于《法華經》信解的相貌,所以還應該有對于《法華經》中所宣妙理的信解,這就是信者之得。其次就是“明毀者之失”,有一些比丘見了常不輕菩薩這樣的行為,不相信菩薩所言,認為他這是虛妄授記,狂妄自大,甚至起嗔恨心,打罵常不輕,而常不輕菩薩多年不變,一如既往地常行禮拜,口唱授記之言。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動執生疑·三止三請》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嘆持經人·功深福重》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