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詩選》的主要內容,《元詩選》導讀
《元詩選》是清顧嗣立編纂的有元一代詩歌總集。顧嗣立(1665—1722)字俠君,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舉人。四十四年(1705),由江蘇巡撫宋犖推薦,應選入京,受命分纂宋、元、金、明四代詩選及《皇輿全書》。五十一年(1712)會試,特賜進士出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補中書舍人。五十三年(1714),入武英殿纂輯《鳥獸蟲魚廣義》。次年,以疾告歸。六十一年(1722)卒于家,年五十四。著有《韓昌黎詩集注》、《溫飛卿集箋注》、《蘇東坡詩注》、《寒廳詩話》、《閭邱辨囿》、《秀野草堂詩集》、《詩林韶濩》、《春樹閑草》、《閭邱先生自訂年譜》等。《清史列傳》卷71、《清代學者像傳》第2集有傳。
顧嗣立認為詩至有元,其變已極,蔚然自成一代文章之體,故可以“上接唐、宋之淵源,而后啟有明之文物”(《元詩選凡例》)。他的這種認識萌發很早,因而從青年時代起即著手編刻元人詩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在俞玚、金侃等人的幫助下,編成《元百家詩集》,亦即《元詩選初集》,時年二十八歲。《初集》以文帝、順宗為卷首,其余作者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分為九集,自甲至辛的作者皆有詩集全稿傳世,方外、閨秀則合編為壬集。凡散見于諸家選本及山經地志、稗乘野史而存詩無多的作者,原擬總編為癸集附后,故初、二、三集均無癸集。
編纂《初集》時,顧嗣立已經向江南藏書家如徐氏傳是樓、培林堂、含經堂等廣搜善本。《初集》問世后,又奔走南北,爬梳殘編斷簡,又得朱彝尊所藏元人遺集,前后所積約百家,復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編成《元詩選二集》。自甲至壬,中缺丁集,體例一如 《初集》。此后,除在江南繼續廣搜博采外,還利用應詔入京修書的機會,盡窺內府秘本,手自抄撮,存諸行篋,等到告歸后,合并二十年來所得,重加詮次,于康熙五十九年 (1720)續成《元詩選三集》,自甲至壬,亦缺丁集。《三集》告成未兩年,顧氏病逝。自初始至于《三集》之成,長達三十年,可以說顧嗣立一生精力畢萃于此書。
據《元詩選三集序》,顧嗣立生前已編好《癸集》。又據席世臣《癸集序》,顧生前已曾鏤版,只是未能竟其事。后于嘉慶三年(1798),席世臣始據“已刻之版,并未刻之稿”,最終完成了補刊印行的工作。補刊事約肇始于乾隆五十三年 (1788),歷時十年之久。不過《癸集》必是印本不多,當時流傳亦不廣,后來在戰亂中又有散佚。今天所能見到的《癸集》,是席威(世臣曾孫)根據舊印本殘卷及掃葉山房藏版重新刊印的,成于光緒十四年 (1888),上距世臣原刻又已近百年。
香港出版的《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中,有顧廷龍先生撰寫的《顧嗣立與〈元詩遠〉》一文。其中言及曾親見《元詩選癸集》稿本一種,當是乾隆間抄自秀野草堂本。原稿本自癸甲至癸癸凡10集,每集前有目錄,甲、乙、丙三集目錄前有標題,如甲《金宋遺老》,乙《中統至大德出仕》,丙《至大至后至元出仕上》。丁集以下目錄缺,推測丁集標題應是 《至大至后至元出仕下》,壬集之上 《羽士、釋子 (尼附)》,壬集之下 《香奩》,癸集上 《元人姓名無字里、官爵、時代可稽者》。原稿本與刻本相校,文字出入甚多,互有優劣。所收作者,原稿本癸集之丁有吳杕、吳炳、孟淳、陸文圭等18家為刻本所無,無刻本中有166家又為原稿本所無,想系散佚所致。顧文還談到見有《元詩選丁集》未刻稿兩冊,為康熙間秀野草堂原寫待刻樣本,款式與前三集同,所存詩實為《癸集》之丁集。此本較上述原稿本丁集又多出陸景龍、陳祜、辛敬、龍仁夫等11家。以上《元詩選》初集、二集、三集均有秀野草堂刊本,1987年中華書局據原刊本排印出版。
最早的元詩選家,要屬元后至正時人傅習、孫存吾和蔣易。傅、孫有 《元風雅》24卷,入選166家,多江西作家。蔣亦有《元風雅》30卷,收85家,名家錄詩較多。入明,則有偶桓《乾坤清氣集》、孫原理《元音》、宋緒《元詩體要》、李萒《元藝圃集》等。這些選集的共同缺憾是卷帙過小,收錄不廣。顧嗣立的《元詩選》初、二、三集各收專集百家,包括附載諸家共340家。癸集合計約2400人左右,連同前三集號稱三千家。這個數字是此前的任何元詩總集所不及的。《四庫總目提要》說:“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巨觀矣。”這個評價充分肯定了《元詩選》作為一代詩史的文獻價值。
《元詩選》的文獻價值不止是一般意義上的網羅浩博,更重要的還在于取材的審慎。《四庫提要》說它“一一采自本書,具見崖略”,就是說顧氏極重第一手資料,所選各家盡可能保存了原書的面貌。而且因為當時悉心訪錄,海內秘籍已大備于此。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庫提要》匯編成書時,正編與存目著錄元人文集僅有一百四十五家,此不過晚于《元詩選三集》六十年,其間散佚諸書如錢選《習懶齋集》(二集甲)、徐世隆 《威卿集》(二集乙)、甘泳 《東溪集》(三集甲)、李源道 《仲淵集》(三集乙)等,全賴 《元詩選》予以保存。至于癸集所收錄的各家殘膏剩馥,其珍貴當尤倍于前三集。
《元詩選初集·凡例》 曾引歐陽玄的話以論元詩:“中統、至元之文龐以蔚,元貞、大德之文暢而腴,至大、延祐之文麗而貞,泰定、天歷之文贍以雄。有元之詩,每變遞進,迨至正之末,而奇才益出焉。然其淵源流派,規矩師承,風會所存,班班可考。”同樣的議論還見于《寒廳詩話》中,這說明顧嗣立其人對元詩有頗為精到的研究,見識之高亦決定了他的持擇之精,其諸家小傳中的評述,合而觀之,則無疑于一部元詩發展簡史。如初集甲集首列元好問,小傳稱: “汴京之亡,故老都盡。先生蔚為一代文宗,以文章獨步者幾三十年。由是學者知所指歸,作為詩文,皆有法度。百年以還,名家輩出,別裁偽體,溯流窮源,論者以先生為標準,不亦宜乎。”以元好問作為元詩的發端,的確獨具只眼。《遺山集》選詩445首,也不枉其多。他如初集丙集袁桷、初集戊集薩都剌、貢師泰等人的小傳,敘述元詩流派,無不歷歷可觀。清王士禎盛譽此書: “其傳例仿虞山 (錢謙益)之 《列朝詩》,甚有雅裁。”(《帶經堂詩話》卷4引《居易錄》)翁方綱甚至以為此書“體裁潔凈,勝于吳孟舉《宋詩鈔》遠矣” (《石洲詩話》卷5)。足見以《元詩選》與《全唐詩》、《宋詩鈔》、《列朝詩集》、《晚晴簃詩匯》并舉,構成歷代詩歌總集,概觀歷代詩史,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文獻
- 1. 顧嗣立: 《元詩選》,中華書局,1987。
- 2. 《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90。
- 3. 顧廷龍:《顧嗣立與 〈元詩選〉》,見香港《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上一篇:《元氏長慶集》的主要內容,《元氏長慶集》導讀
下一篇:《再生緣》的主要內容,《再生緣》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