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恥
【題解】
本段選自王符《潛夫論·遏利》。
王符(約85—162),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東南)人。東漢哲學(xué)家。《后漢書》本傳稱:“自和、安之后,世務(wù)游宦,當(dāng)涂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jìn),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馀篇,以譏當(dāng)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
《潛夫論》十卷,合敘錄共三十六篇。指陳時政得失,反對奢侈浪費,主張選舉賢能、澄清吏治,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對政治的改良要求。有清汪繼培《潛夫論箋》。
《遏利》是《潛夫論》第三篇。論世人當(dāng)明義利之辨,并歷舉前代好利而亡,好義而彰者以證之。
財賄不多,衣食不贍(1),聲色不妙(2),威勢不行,非君子之憂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節(jié)志不立,德義不彰,君子恥焉。是以賢人智士之于子孫也,厲之以志(3),弗厲以詐(4);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注釋】
(1)贍:足夠。(2)聲色不妙:此指人的聲音、相貌不美好。聲色,說話的聲音和臉色。(3)厲:勉勵,激勵。(4)詐:欺騙。汪繼培《箋》:“‘詐’字與下復(fù)。何(鏜)本作‘辭’。”
【導(dǎo)讀】
王符力言君子首要之務(wù)在好義謙損以求有德于民,如此則必能光榮自彰,并列舉前代事例說明何謂“以貨自亡”,何謂“好義而彰”,以此告誡人們重義輕利。真正的君子不以“財賄不多,衣食不贍”為憂,而以“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為恥。因為在王符看來,今日之財貨、威勢足以成為明日之憂,而今日之行善德義正是永世之福,“善”與“義”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原因。
【思考】
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講求重精神輕物質(zhì),而商人的第一要務(wù)就是為了求利,不能求利,就沒人去經(jīng)商。那么對于經(jīng)商之人來說還需要重義輕利嗎?重義輕利是否不但無損于求利,而且更有助于求大利呢?
上一篇:君子能為可貴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原憲居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