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提婆達多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提婆達多”,人名,又作提婆達兜、禘婆達多、地婆達多、地婆達兜、調婆達多、調達、達兜,意譯為天熱。他是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釋迦牟尼之堂弟。出家學神通,善根深厚,身具三十相,能夠誦持六萬法藏,后來造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三逆罪,生身墮于地獄。但因他本地是深位之菩薩,所以在法華會上受天王如來之記別。
“示佛知見”分兩部分,《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各為一部分。本品即第二部分。如果用跡本三段分科法來分析,這一品是跡門的流通分的第三品,跡門流通分一共有五品,從第十一品到第十五品。《法師品》開始來流通此經,所以贊嘆了持經人和所持之法,并開始了持經的方軌。《見寶塔品》中更進一步,過去佛多寶如來以及多寶佛塔來從地涌出,來證明《法華經》的殊勝不可思議,隨即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分身都從十方匯集而來,這樣的場面和氣氛可謂振奮人心,釋迦牟尼借此勸勉弟子弘揚此經。到了本品《提婆達多品》,對于此經的贊嘆達到又一高潮,用事實說明《法華經》的功德利益是可以令眾生成佛,再次出現了兩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件是世世與釋迦牟尼佛為怨懟,曾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的提婆達多竟然是久遠劫前為釋迦牟尼宣講《法華經》的善知識,釋迦牟尼因之成佛;第二件事,作為具有畜牲身、女身又是幼年的龍女,因為文殊菩薩宣講《法華經》而得益成佛。
本品根據上面概述的兩件事情,可以分為兩科,第一科“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講述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的往事,當然其目的仍然是勸信流通此經,內容有三個層次,首先,“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久遠劫前提婆達多的前身阿私仙人和當時的弟子釋迦牟尼前身國王菩薩受法奉行《法華經》的事相;其次,“結古會今”,講明往世弟子成就佛果稱為釋迦牟尼,而當時的法師阿私仙人即現今的提婆達多,而且佛為提婆達多授記,日后將成為天王佛;最后,“勸信生善”,因為為提婆達多這樣的人授記成佛,會有很多人疑惑或質疑,所以佛陀特意在這里勸信。第二科是“明今天文殊通經,龍女因之成佛”,有“明文殊通經”和“明通經利益”兩部分,首先是釋迦牟尼以智積菩薩為當機眾,引發文殊菩薩關于弘揚《法華經》的回答,接著為表明《法華經》的真實功德,龍女排除眾疑,獻珠成佛。這兩件事情在佛教都是極其殊勝的大事,龍女也常常為佛教信徒所津津樂道并虔誠崇奉。
《法華經》從三周說法開始就為弟子們授成佛記,乃至為比丘尼眾授記,可是到了本品,授記發生了質的升華和巨大的轉變,一方面是授記的對象,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提婆達多和八歲的龍女,從聲聞出家弟子開始轉變為在家的弟子;另一方面,是成佛的方式和時間,前面所授記的弟子都是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和供養才能成就佛果,其中各有差異,但是在這里龍女年僅八歲,卻在瞬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幾乎顛覆了大多數佛弟子以往的見解,所以引起了作為多寶世界大菩薩的智積菩薩和作為釋迦上根弟子代表的舍利弗的問難和驚疑。所以對提婆達多和龍女二人的身份以及被佛陀授記和極速成佛的意義作一解析很有意義。
提婆達多,前文已作注釋,他是阿難的親兄長,悉達多太子的堂弟,他利根猛烈,而且和阿難一樣具足三十相好,也有自己的隨眾。提婆達多在佛教是典型的反面人物,佛教一般也會不遺余力地宣傳他的負面影響,提婆達多惡名昭著是因為他做過五件驚天動地的大惡事:第一件事破和合僧,《西域記》記載,提婆達多出家精進十二年,通達八萬法藏,后來為了追求利養,求學神通,故而親近惡友,達多和他們商議說:“我有三十相好,又有大眾在我身邊圍繞,和佛陀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他覺得他應該代替佛陀管理僧團和整個佛教,要不然他們就獨立單干,后來達多帶了五百人離開僧團,立五法破和合僧。第二件事出佛身血,《興起行經》云:“提婆達多推山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緣后墮地獄。”第三件事殺阿羅漢,蓮花色比丘尼好言相勸,被達多暴打致死,蓮花色比丘尼已經是阿羅漢了,所以這是第三件大惡事殺阿羅漢。第四件事慫恿阿阇世王趁佛陀進城乞食的時候,放出醉象企圖殺害佛陀,結果醉象被佛陀降伏,阿阇世王后來也成為佛教的大護法。提婆達多一直懷恨在心,所以接著干了第五件惡事,他將毒藥藏在指甲里,妄圖假借禮佛的機會傷害佛陀,結果在實施陰謀的時候,剛走到佛處,突然地陷大坑,提婆達多墮入地獄,據說墮入之際,達多剛大喊了“南無”二字,“佛”字尚未出口,便入阿鼻地獄。提婆達多的五惡三逆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時也要客觀地看到達多的實際影響,在法顯、玄奘等到達印度之時,還有一些人尊奉提婆達多的主張,在其他經典中佛陀也對他表示出了極大的寬容甚至贊嘆,比如在《大寶積經》中釋尊說達多是善知識,一切諸佛皆有提婆達多,也因提婆達多而成就無量功德,《增一阿含》佛陀說達多在地獄經歷一劫,授記辟支佛果,后世關于提婆達多和釋尊的關系有很多因地說,達多曾為釋迦牟尼之師,教授大乘經典,到法華會上發展到頂峰,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這樣更表明了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大乘思想和《法華經》能令一切眾生成佛的殊勝功德。關于提婆達多授記歷來大德的觀點比較統一,一般都承認提婆達多宿世的法師地位和善根利器的定位,但同時也不否認他們之間世世為怨的關系。如《入大乘論》問:“彼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又云是賓伽羅菩薩。”
龍女成佛一事,這件事比起達多授記更加令人驚愕不已和興奮鼓舞,古來皆已證明《法華經》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因為龍女成佛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龍女是女身,按早期佛教的觀點,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女人有五障,就像經文中所說,在很多經典中都有宣揚相關女轉男身的功德和法門;第二,龍女顯畜生身,龍身不堪為法器,巴利《律藏》中講龍于睡眠時顯現本形,不能持齋,并非法器,所以不允許入僧團;第三,龍女尚幼年,八歲小兒,心智未開,憍曇彌、耶輸陀羅等聲聞眾跟隨佛陀學習幾十年,雖得到佛陀授記,卻還要歷經無量劫后方能成佛,幼女即身成佛,難思難議。“龍女成佛”明示大乘佛教,在修行理論方面之發展,大乘佛教興起之后,轉女成男、成佛之說亦告興起,如《阿阇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說阿阇世王女阿術達,年方十二,發菩薩大愿,轉女身,得授記;《離垢女經》說波斯匿王女離垢施,年十二歲,發作佛之愿,變成八歲童子,受成佛之記;《須摩提菩薩經》說羅閱祇國優迦長者女須摩提,八歲時受菩薩行,忽轉女身,成為沙彌,受當來作佛之記;《海龍王經·女寶錦受決品》說海龍王女寶錦與諸龍之夫人共以瓔珞獻佛,發無上道心愿成佛,得授記;《菩薩處胎經·八賢圣齋品》也說龍女生于阿彌陀佛國,可得作佛。可見《法華經》之龍女成佛說,并非絕無僅有,這些說法對于佛教傳播的利益,尤其是對于女眾信徒的鼓勵是可想而知的。在后世,關于此龍女成佛之說,有種種詮釋和探討。《法華經玄義》卷五認為法華龍女乃圓教初發心住之位,如果證一分之無生,就能八相作佛;而《法華文句》中答關于此事權實問題時說“今龍女文,從權而說,以證圓經成佛速疾……約體用而論權巧。非謂專約本跡為權巧也”。吉藏《法華義疏》也以為龍女發心成佛之位有二義,一者龍女之發心是四種發心中之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其位在第十地;二者因《華嚴經》說十信菩薩八相成道,故其位不可知。窺基《法華經玄贊》卷九,亦作此說,又云龍女成佛并非實證,唯權者之示現而已。
上一篇:法華經《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十五·從地涌出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