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法說喻說·三世益物》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燃燈佛①等,又復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于后,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愿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諸善男子,于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于佛道。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于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余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
我復于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沒在于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眾生所游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我凈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驕恣心,
放逸著五欲,墮于惡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注釋】
①燃燈佛:又名錠光佛。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發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授未來成佛的記別。《智度論》云:“如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
【譯文】
“自從那個時候以來,我常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也曾在其他百千萬億兆阿僧祇數那么多的國土內教導、利益眾生。各位善男子,從我成佛到現在這段極其漫長的年代中,我曾說過燃燈佛等諸位如來的事情,還談到他們涅槃的情況,這些都不過是以方便法門而隨機講說的。各位善男子,假使有眾生來到我的處所,我就用佛眼來觀察他們的信、進、念、定、慧等五根,看他們的根性是伶俐還是愚鈍,然后,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手段教化他們。我在不同的地方,說自己的名字均不相同,表現出的年紀大小也不一樣。我也曾說我將要涅槃,還曾以種種方便法門,隨機演說微妙的佛法,能使眾生心生歡喜。”
“各位善男子,如來佛見有些眾生喜歡小乘法,這些人福德淺薄,煩惱垢重,如來便對他們說:‘我在年少時出家修道,最后證得了至高無上的佛智慧。’可實際上,我自成佛以來,所歷年月已如上面所說的那么久遠,只是為了以方便法門隨機教化眾生,使他們導入于佛道,所以才這樣說。”
“各位善男子,如來佛所演說的經典。都是為了救度眾生脫離苦難而演說出來的。佛教化眾生時,有時說自己的身,有時說諸佛的身,有時示現自己的身,有的示現他佛的身;有時開示自己的三世因緣,有時開示他人的三世因緣。佛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為什么呢?因為,如來佛如實地觀察到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此岸三界的真相,既沒有生,也沒有死;既不退于內,也不出于外;既不住世,也不入滅;既非實有,也非虛無;即非如如不動,也非變動不居,不像三界凡夫所見到的那種三界。諸如此類的事相,只有如來佛才能明見無誤。因為眾生有各種各樣的習性、各種各樣的欲望、各種各樣的業行、各種各樣的憶想和分別,所以,佛為了讓眾生都能種下善根,便以各種各樣的因緣、譬喻、言辭,演說各種各樣的佛法。佛的教化事業從未有一時一刻暫廢。就這樣,我自成佛以來,時間極為久遠,我的壽命已有無量阿僧祇劫,我常住于世,并未滅度。”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修行菩薩道時所成就的壽命,至今猶未到頭,這種壽命的長久,比我現在已有的壽命要大好多倍。這么說來,我現在說要入涅槃,并非真實的滅度,而只是方便說法,假設將要滅度,以便教化眾生罷了。佛如果一直住于世間,不入涅槃,那么,福德淺薄的人就生起依賴之心,不想去種善根。貧窮下賤的人眾生就會貪著于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樂,不知不覺墮落在顛倒憶想的妄見羅網之中。他們如果見到佛常住于世,不入滅度,他們便會生出驕傲放縱的心性,從而感到厭倦,逐漸懈怠,不能生起如來佛難以遇到的想法,也難以生起對佛的恭敬之心。所以,如來佛以方便法門,隨宜應機地說道:‘各位比丘,你們應當知道,諸佛出世,太難遇到了。’為什么這樣呢?因為,一些福德淺薄的人,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那么長時間,有的見到了佛,有的沒有見到佛,所以,我才這樣說:‘各位比丘,如來佛是很難見到的。’這些眾生聽到這樣的話以后,必會產生如來佛很難遇到的想法,于是他們就會心懷愛戀、仰慕,渴望見到佛陀,這樣,他們便種下了善根。所以,如來雖然沒有真正的滅度,但仍用方便法門權且說如來將要滅度。”
“各位善男子,所有的如來佛都是這樣說法的。他們為了教化救度眾生而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妙法。舉例來說,譬如有一位良醫,睿智聰穎,熟悉各種方藥,善治各種疾病。此人子女眾多,比方說十個、二十個或者甚至上百個子女。這位良醫因某些事情而遠走他國,家中的兒子在他離家之后,誤飲了他人配制的毒藥,藥性發作,慌悶狂亂,在地上滾來滾去。正在這時,他的父親從遙遠的外國回到家中。這些兒子已經中了毒,有的已失去了知覺,有的還算清醒。他們遠遠望見父親之后,都感到非常高興,于是跪拜在地,向父親問候道:‘父親,您平安歸來,別來可好吧!我們兄弟太愚癡了,不小心把毒藥給吃了,愿您為我們治療,再給我們一次生命吧!’父親看見自己的兒子們如此痛苦悲傷,便根據醫經中的方法尋求解毒最好的藥草,既顏色好看,又味道甜美,可謂色、香、味俱全。然后拿來對兒子們說:‘你們把這些藥草服下,即可速除病痛,不會再有任何危險。’他的兒子們當中,有些人神志清醒,看見這般色香俱好的良藥,便立即服了下去,他們的病痛便痊愈了。但那些中毒太深業已昏昧的兒子,看見父親回來,雖也歡喜問安,求父治病,可是,父親給他們的解毒藥,他們卻不肯服下。為什么呢?因為毒氣深入,使其原本清凈的心識喪失了,對于這種色香味美的好藥,卻不認為是好藥。這位父親心想:‘這些兒子真是可憐,他們中毒太深,理性已經迷亂顛倒,所以,雖然看見我回來也很高興,也求我治病救命,但我給他們配出這么好的藥,他們卻不肯服下。看來,我現在只好采取方便權宜之法,使他們服下此藥。’于是,這位父親就對兒子們說:‘你們應當知道,我如今已經老了,身體衰弱,死期已到。這些上好的良藥,現在就留在這兒,你們可以取而服之,不要擔憂這病不會痊愈。’留下這番教誨之后,這位父親又到其他國家去了,接著他又派一位使者回來,對兒子們說:‘你們父親已經去世了。’這時,諸位兒子聽說自己的父親死于他鄉,內心十分憂傷,心想:‘若父親在世,他老人家慈悲為懷,憐憫我們,我們能夠得到他的救護。如今,他老人家撇下了我們,命喪他鄉。我們現在孤苦伶仃,再也沒有依靠了。’兒子們因為心中悲傷,感嘆不已,反而慢慢地清醒過來,覺悟到父親所留之藥,色香味俱全,于是拿來服下,所中之毒立即祛除。他們的父親聽說兒子們都已痊愈,便立即從國外歸來,使孩子們又全都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各位善男子,在你們看來,是否有人會說這個良醫犯了虛妄之罪呢?眾人齊聲回答說:‘不會,世尊。’釋迦牟尼佛接著說:‘我也是如此,自成佛以來的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當中,為了救度眾生,以方便法門權且而說將要滅度,也同樣不會有人說我犯了妄語之過。’”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申這種義理,便又以偈頌形式復述道:“自從我證得佛果以來,所經歷的劫數有無量百千萬億兆阿僧祇數那么多。在此期間,我說法教化了無數億眾生,使他們都入于佛道。自從那時以來的無量劫時間里,為了救度眾生,我以方便法門,示現涅槃之相,但實際上并未滅度,而是常住此世間,說法度眾生。我雖然常在此法會之處,以各種神通之力為眾生說法,但為愚癡所顛倒的眾生即使離得很近,卻還是見不到我。眾生信仰并得到調伏之后,個性變得直率而樸實,心意也變得溫柔而順服。他們一心一意想見到佛,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這時,我與一切僧眾一起出現于靈鷲山的法會中,我對眾生說:‘我一直在此,永遠不滅。’在其他國土中有些眾生恭敬信仰佛法,我在他們之中演說無上妙法。你們沒聽說過這種事情,只認為我滅度了。我見諸眾生沉沒于苦海之中,所以不為他們示顯身相,使他們生起渴望與敬仰。因為他們內心對佛產生了戀慕,所以我才現身為他們說法。我具有如此神通之力,在阿僧祇數那么漫長的歲月中,一直住在靈鷲山和其他各種住處。眾生見到劫盡的時候,發生大火災,世界毀滅,可佛居住的地方卻非常安穩,天神與人類充滿其中,園林樓閣以各種寶物裝飾起來,寶樹所結的花果也非常繁盛,眾生在此間游樂,諸天神擊響天鼓,作著伎樂,散下天花,落在佛及大眾的頭上。
我的凈土永不毀壞,但眾生卻看見了燒盡一切的景象,故而充滿了憂愁、恐怖等苦惱之情。這些眾生因為有往昔的惡業因緣,所以,經過無量無數的漫長歲月,也聽不到佛、法、僧三寶的名號。一切修行而有功德的人,其性情柔和率直,這些人都可見到我的佛身在此說法。有的時候,我為這些眾生說佛壽命無量,對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見到佛陀的眾生說佛很難遇到。我的智力就是這樣,智慧之光能照耀到無邊的地方。我的壽命有無量劫那么長久,這都是長期修持善業的果報。
你們都是有智慧的菩薩,切勿對此產生懷疑,應當將懷疑心斷盡,相信佛語真實不虛。就好像那位良醫,善于使用方便法門,為了救治癲狂的兒子,雖然自己確實在世,但卻說自己死了,這不能說他打了妄語,我也是世人的父親,所以想救護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因為凡夫顛倒妄想,所以,盡管我確實在世,但卻說是滅度了。這些眾生因為經常看見我的緣故,產生了驕傲放縱的心情,從而貪著于五欲,將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我知曉眾生的根性,知道誰行道誰不行道,所以,我能隨各人的具體情況,根據其應該能夠救度的方式,為他們說各種不同的佛法。也正因為如此,我經常私下考慮,以什么辦法使眾生得入無上佛道,盡快成就佛果。”
【鑒賞】
釋迦牟尼先整體上開近顯遠,說了佛陀本壽量不可思議的久遠數字,那在這么久遠的時間里,佛陀到底是怎么度化眾生的?期間又產生一些新問題,比如關于燃燈佛授記的事件到底是真是假等。
佛陀廣開近顯遠的正答有“正開近顯遠”和“明三世益物”,前者曉以壽量久遠,后者回答了為什么釋迦牟尼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教化這么多菩薩的問題。“明三世益物”有法說和喻說兩段,法說段分為“明過去益物”、“明現在益物”和“明未來益物”,最后“總結不虛”。喻說段則與法說段緊緊聯系,分為兩層,首先“良醫治子,喻三世益物”,然后“治子實益,喻總結不虛”,其中第一層又可分為數層,分別與過去、現在、未來呼應聯系。
首先是“明過去益物”,先說“益物之處”,就是過去世利益眾生的地方,一處還是這個娑婆世界,此外還有其余的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這樣的話就有一個問題,既然釋迦牟尼那么久遠劫前就成佛,而且開始度化眾生,那燃燈怎么會在娑婆世界成佛,而且有儒童菩薩在燃燈佛前得授記,釋迦牟尼就說這個關于燃燈佛的說法是方便說而已,并非真實。而真實的情況是佛根據不同根機的眾生,告訴他不同的名稱、年紀,入涅槃等方便說。接著是“明現在益物”,這一段很重要,因為關系到釋迦牟尼這一代時教的真實情況,釋迦牟尼說他當時看到一些人樂于小法、德薄垢重,所以方便地說他小時出家,后來成道,都是以方便法教化弟子,使其漸漸入佛道。他的一代時教演說種種經典,用各種方法,但都是真實不虛的真理。那為何要這樣設施方便,巧說佛法呢?原因是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所以佛陀才用因緣、譬喻等方法。這是現在世佛陀度眾生的真實狀況。至于未來,佛陀會入涅槃,但是真相并非如此,而是為了防止一些人懈怠,或厭煩不滿,所以佛陀故意假裝入涅槃。最后“總結不虛”,佛陀說出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真相,再次勸勉聽眾,要相信他的話是真實不虛的,而且諸佛都是如此。
佛陀為進一步闡釋,便開始用譬喻加以說明。立喻的“良醫治子喻”分別對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首先是“遠行喻”,良醫本有諸子,有事遠游他國。佛陀好比良醫,這些子息就是佛陀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等,他們根機各有不同,但是經常和他們在一起,子息很難生起難遭想,會懈怠,佛陀因為其他世界的機緣成熟,為了度化那些眾生,離開了本地。其次“還來喻”,良醫之子服毒危難,良醫返回醫治,選擇了藥物,治愈其病。現在世的娑婆世界眾生也是以前釋迦牟尼佛宿世所教化的弟子,但現在貪著五欲,這是感應,所以佛陀來此世界,顯現化身,為他們開示種種佛法,并告誡弟子這些法都是無上甚深的,一定要精進修習,所以有些善根深厚的弟子因之成就,解脫煩惱。最后“復去喻”,有些子息看到良醫在自己身邊,心存依賴和僥幸,不肯服藥,所以良醫假裝去世,來激這些失心子息盡快服藥,等他們都服藥康復之后,良醫回來相見。佛陀明白如果常住在世,有些弟子善根淺薄,習氣未退,他們看到佛陀常住在世,有所依托,就會懈怠放逸,如此解脫之日便遙不可及,所以佛陀要告訴弟子們,將入涅槃,離開弟子們,這樣一來弟子們知道佛陀已經入滅,剩下的只有這些教法,所以會珍重佛法,勤加修習。最后等到弟子們通過修學圣道,得到解脫,佛陀便會告訴他們真實的法身不滅。法合部分是釋迦牟尼說完譬喻后,用佛法注解其寓意。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正明結緣·喻說化城》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能持所持·利益無窮》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