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王實甫,字德信。元大都人。著名雜劇作家。有雜劇13種,今存4種,其中以《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最為膾炙人口。明初賈仲明寫的吊曲[凌波仙]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看來他在生前已是威望遠播,《西廂記》也早被譽為諸劇之冠。西廂記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金時期已是廣為流傳,并且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習稱《董西廂》)。而《西廂記》摒棄了《鶯鶯傳》中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結局,又豐富了《董西廂》的內容,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卓越成就。劇情是:張生游普救寺時,遇見同母親暫住寺中的崔鶯鶯,二人一見鐘情。張生便借住在寺內的西廂房內,同鶯鶯互致情意。這時,賊將孫飛虎包圍普救寺,要擄鶯鶯為妻。崔母無奈,宣布誰能退去賊兵,便把女兒嫁給他。張生寫信請白馬將軍杜確解圍后,崔母卻言而無信,只許二人以兄妹之禮相見。而侍女紅娘促成了他們的私下結合。崔母發現后逼張生求取功名,然后方可成親。后張生中狀元,又經一番周折,終于同鶯鶯完婚。全劇表達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有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王實甫以對封建叛道者的同情態度,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沖破藩籬追求自由愛情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張生、鶯鶯、紅娘等不同的典型形象。全劇5本21折,不僅突破了一劇4折的框框,而且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在形式上是一種突破。全劇文詞優美,詩意濃厚,可謂字字珠璣。如[端正好]“碧云天”一段歷來為人傳頌,被稱為“神來之筆”。
《西廂記》在流行過程中,曾受到封建衛道士的詆毀乃至查禁,而有識之士則給予充分肯定。清人金圣嘆認為《西廂記》是和《莊子》、《離騷》、《史記》、杜甫律詩、《水滸傳》并傳不朽的作品,譽之為“第六才子書”;李漁則稱之為“古今絕大文章”(《閑情偶寄·詞曲》)。“五四”以后,郭沫若從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西廂記》,說它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偉大藝術品。明清以來,《西廂記》的戲曲、曲藝改編演出本甚多,其中以明代李日華的傳奇《南西廂記》較著名。此書在封建社會被統治階級視為“穢惡之書”,元、明、清三代均將其列為首禁之書。解放以后,京昆、越劇和其他地方戲不斷改編演出。田漢的京劇改編本以鶯鶯和張生雙雙出走為結局,別開生面。《西廂記》有拉丁、英、法、德、意、俄、日等多種譯文本,在世界上影響很大。《西廂記》現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種,其中以弘治本為最早;清代則以金批《第六才子書》的各種版本為主。解放后,王季思校注本最為流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張國光校注《金圣嘆批本西廂記》,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張人和集評《集評校注西廂記》。
上一篇:《藏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西方哲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