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正明結緣·喻說化城》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后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后,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凈,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于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①。若眾生住于二地②,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于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并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圣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花以供養,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贊嘆。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愿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眾,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后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凈。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
于佛宴寂③后,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彼佛滅度后,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眾人皆疲惓,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于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等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注釋】
①二涅槃:即有余涅槃,無余涅槃。 ② 二地:即報土和化土。報土是諸佛報身所住的國土;化土是諸佛化身所住的國土。 ③ 宴寂:安然而入寂,謂圣者之辭世。
【譯文】
那時,十六位發菩薩心的小和尚知道大通智勝佛于靜室,寂然禪定,于是他們各升法座,在佛入定的八萬四千劫當中,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男、女居士等四部眾廣泛講說《妙法蓮華經》。他們每人均度脫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的眾生,為他們分別開示大乘教門,使他們得到歡喜和利益,引導他們樹立追求無上佛智的信心。
“經過八萬四千劫之后,大通智勝佛從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三昧之中出定,來到他的法座上,安詳而坐,對所有眾生宣告道:‘這十六位發菩薩心的小和尚是很難得的,他們個個聰明伶俐,智慧明了,均曾供養過無量億個如來佛,并在這些佛那里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教導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佛的智慧。所以,你們應當常常親近并供養他們。為什么呢?因為,如果聲聞弟子或者辟支佛,甚至是諸大菩薩,能夠相信這十六位菩薩所說的經法,并依其修行,不生毀謗,那么,這些人都將證得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位菩薩長期以來一直樂意說這部《妙法蓮華經》。他們每一位所教化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那么多的眾生,信解無礙,持行不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眾生即可得見四萬億佛世尊,至今依然如此。”
釋迦牟尼佛又說:“諸位比丘,我現在告訴你們,那位大通智勝佛的弟子十六位小和尚,如今皆已得到了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佛智慧,他們現在正在十方界內諸國土中以佛的身份為眾生講經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和聲聞作為他們的眷屬。其中兩位小和尚在東方作佛,第一位名叫阿閦佛,在歡喜國;第二位名叫須彌頂。又有兩位小和尚在東南方作佛,第一位名叫師子音,第二位名叫師子相。南方也有兩位,一位名叫虛空住佛,一位名叫常滅佛。西南方二位佛,一位名叫帝相,一位名叫梵相。西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阿彌陀佛,一位名叫度一切世間苦惱佛。西北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一位名叫須彌相。北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云自在,一位名云自在王。東北方的佛名叫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小和尚在娑婆國土成就佛的無上圣智而成佛,此即是我釋迦牟尼佛。
諸位比丘,我們十六位佛在作小和尚時,各自都曾教化了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數那么多的眾生。這些眾生從我們那里聽聞佛法之后,便都為著證成至高無上的佛智而奮斗。今天,這些眾生中有的達到聲聞果位,我也常教化他們繼續前進,朝著至高無上的佛智而精進修行。這些人將在此佛法的指引下,逐漸進入微妙的佛道。為什么呢?因為如來佛的智慧深奧微妙,難信難解。難信故不容易修行;難解故不容易證果。那時候我所教化的無量恒河沙數眾生,就是你們這些比丘以及我滅度以后未來世中的聲聞弟子。”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滅度后,還會有一部分弟子不聽聞這部《妙法蓮華經》。他們好樂小乘法,對大乘菩薩法門不知不覺。這些小乘弟子自認為已修到一定的功德,由此即可自我滅度,進入涅槃。屆時,我將在其他國土中作佛,也將更換為另外的佛名。這些小乘弟子雖然自認為小乘功德即可自我滅度,進入涅槃,但他們在那個國土中又會求取佛智,從而將會聽到這部大乘經典。總之,只有通過唯一的佛乘才可獲得真正的、最終的滅度,除此之外,絕無其他的乘可獲如此真實的滅度。當然,有的佛也用方便法門來開導眾生,但這只是權宜之法,最真實的法是唯一的佛乘。諸位比丘,假使佛知道自己涅槃的時刻已到,座下所有大眾也都心清意凈,信仰堅定,理解力很強,他們都能了達法空之理,并能參入甚深的禪定,如此,佛就會召集一切菩薩及聲聞大眾,為他們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因為世間所有的眾生均不可能通過二乘法而得到滅度,只有佛乘才是獲得真實滅度的唯一途徑。”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諸比丘說:“你們應當知道,如來具有方便說法的能力,他深知一切眾生的特性,知道他們的志向和興趣在于小乘之法,也知道他們深深地貪著于世俗的五種欲望,所以,佛便為這些人說小乘的滅度,他們聽了便會接受,并隨之而精進修行。”
釋迦牟尼佛又舉例說:“譬如有一段長達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這里曠絕無人,險惡無比,恐怖至極。但只有走過這條道才能到達一切珍寶所藏之處,所以,有許多人想走過這條道路。這時,有一位導師,非常聰明能干,熟知這條險道的具體情況,于是,他發心引導眾人走過這段險道。但是,他率領的這些人走到中途時,心生懈怠,想退回去,不再向前走了。他們對導師說:‘我們疲憊不堪,加之也十分害怕,所以都不敢再向前走了。前面的路還很長,現在我們想退回去。’這位導師靈活機動。具有隨機應變的方便法門,他想:‘這些人真是可悲可憐,為何要舍棄大量的珍寶而往后退呢?’想到這里,他只好以其方便權宜的神力,在險道中三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個虛幻的城市,然后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能后退。現在,你們可以到前面這座大城市里住下來,在這城里,你們就可以隨意行動。假如能進入此城,即可很快地得到安穩。到時,你們若想再繼續前進到藏寶之處,也是可以到達的。’這時,身疲力倦到極點的眾人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座城市,個個心中充滿了從未有過的歡喜。他們說:‘我們現在終于可以避開這條險惡之道,馬上就可以得到安穩了!’于是,眾人繼續前行,進入那座化城。此時,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超度,已經得到了安穩。導師知道這些人已得到休息,不再疲倦了,于是,他又使出方便神力,滅掉那座化城,對大家說:‘你們應當再跟我向前走,藏寶之處就在前方不遠的地方。剛才那座城市是我變化出來的虛幻化城,只是為了能讓你們從中休息以使繼續前進罷了。’”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個故事后又說:“諸位比丘,如來佛也是如此。佛現在是你們的大導師,他熟知生死途中的各種煩惱惡道極其艱險、苦難和長遠,所以應該走出這條險道,達到快樂安穩的彼岸。但是,如果眾生只聽到唯一的、深奧的佛乘之法,他便會拂袖而去,既不想見佛,也不想親近佛。因為,他們會這樣想:成佛之道太遙遠了,只有經過極其長久的勤苦修行才可成功。佛知道眾生的心念是非常怯弱、下劣的,所以,便以其方便權巧之力,為眾生說二乘法的涅槃,以使修道上起懈退心、具有畏難情緒的眾生能在中途暫時休息。等眾生通過修行達到聲聞、辟支佛地時,如來佛便又對他們說:‘你們所要做的事尚未完成,你們現在達到的果地已經接近佛的智慧了。你們應當認真觀察,仔細思量,你們現在所得到的涅槃并不是真實的涅槃。其實這只是如來佛的方便力量,于唯一的佛乘分別說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法門。就好比那位引路的導師,為了誘導眾人到達寶藏之處,故而在中途化作一城,使眾人先抵達這里,得到休息。然后再告訴他們說寶藏就在附近,而這座城市并非真實,只是變化出來的虛幻之城。”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說偈道:
“大通智勝佛在其道場的師子座上打坐入定,長達十個小劫,猶未證悟佛智,佛的無上正等菩提不能現前,他自己也未能成佛。那時,一切天神、龍王、阿修羅等大眾不停地散下天花,來供養這位佛。與此同時,他們還擊打天鼓,奏出種種的伎樂。他們還吹來陣陣香風,帶走那已經枯萎的天花,再送來美麗鮮艷的新花。經過十個小劫之后,大通智勝佛才終于證成佛道。這時,所有的天神和世人無不滿心歡喜,激動不已。大通智勝佛的十六位兒子都和他們的眷屬共約億萬之眾,前呼后擁地來到佛的住地,他們以自己的頭面禮佛之足,以此最崇敬的禮拜方式,懇請佛為他們講經說法,他們對佛說:‘圣師子啊!以您滋潤的法雨充實我們和一切眾生的心田吧!世間最尊貴的佛啊!您是多么的難遭難遇,不知經過了多么漫長的時間才遇到您的出現。您的現世就是為了喚醒一切昏昧的眾生,您那不可思議的威神智力將震動到一切眾生的心性地上!’”
“那時,東方有五百萬億個國土,所有這些國土上的梵天王宮殿,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芒。梵天王們看到這種瑞相后,都尋光追索來到佛的住地。他們散下眾多的天花,并奉上自己的宮殿,以供養這位難得的圣尊。接著,他們又誦偈贊佛,請佛說法。大通智勝佛知道說法的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他接受了請求,但依然默默地坐在法座之上。那時,除了東方梵天王尋光禮佛之外,南方、西方、北方三方以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維,還有上方和下方諸世界中所有的梵天王們也都尋光遇佛,于是又是散花供養,又是奉上宮殿,紛紛請佛說法。他們都說:‘世尊啊,要遇到您可真是太難太難了!愿您慈悲為懷,廣開甘露之門,轉動無上法輪!’”
“具有無量智慧的世尊,終于接受了眾人的請求,為他們宣講種種微妙之法。佛首先講苦、集、滅、道四諦法和無明至老死之間共十二個環節的相互緣生之法,這一切都是因為眾生一系列的思想行為所造之業而導致了不斷的轉生,而有生必有死,從生到死便有了無盡的苦難。對此,你們都應該明白。大通智勝佛暢宣這種佛法時,六百萬億眾生聞法大悟,從而脫離了一切苦難,全都證成了阿羅漢果位。大通智勝佛第二次說法時,又有千億恒河沙數之多的眾生領悟了諸法空相之理,也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從此之后。因受大通智勝佛教化而得道的眾生多得無邊無量,即使經歷億萬劫長久的時間來計算其數目,也不能知其邊際。”
“就在這時,那十六王子皆發心出家修道,從而做起了小和尚。他們一起請求大通智勝佛能為一切眾生再宣講最高級的大乘法門,他們對佛說:‘我們十六王子及所有隨從者皆應當成就至高無上的佛道,因為我們愿像世尊那樣具足第一清凈的智慧眼。’大通智勝佛知道這十六位童子的心愿,也知道他們前世的修行,于是,就通過無量因緣、多種譬喻,為他們廣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之法以及各種神通修證妙用之事,以其大智大慧,為眾生分別出真實唯一的佛乘之法,指出什么是大乘菩薩所應修行的道法,佛說這部《法華經》,部頭極大,其中包含著如恒河沙數之多的偈頌。”
“大通智勝佛說完《妙法蓮華經》后,便身處靜室,參禪入定,一心一處,如如不動,在這種甚深微妙的禪定狀態中一直坐了八萬四千劫。在此期間,那十六位小和尚知道佛未出禪定,于是,他們就發心為無量眾生宣講佛的無上智慧。十六弟子各登法座,演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佛寂然不動的時候,助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這十六位小和尚,每人都教化救度了六百萬億恒河沙數那么多的眾生。這些聽聞十六位王子說法的眾生,將在大通智勝佛滅度以后,常生于各個佛土之中,并總是與其導師同生一處,世世聞法修行。那十六位小和尚終于完成了佛道上的一切修行,現在,他們已在十方界內各自成就了無上佛智。當初聽聞十六位小和尚說法的眾生,如今都在各自的佛面前繼續隨師修習,他們有的現在已達到聲聞的果位,佛正在引導他們再接再厲,以逐漸證入至高無上的佛道。
我釋迦牟尼佛就在十六王子之列。過去,我曾為你們講過經,說過法,所以,我與其他十五位王子的教化方式一樣,我也以各種方便法門引導你們趨于佛的智慧。正是出于這種本已存在的因緣,我今天才為你們講說《妙法蓮華經》,以使你們證入至高無上的佛道,你們千萬不要心懷驚懼和疑惑。
譬如有一條通向寶藏之地的險惡之道,這條道上荒無人煙,毒蛇猛獸隨處出沒,又無一點水和一根草,是人人都十分恐懼的地方。這時有成千上萬的眾生想走過這條險道。可是這段路途極其遙遠,長達五百由旬。當時有一位導師,見多識廣,很有智慧,明了一切事情的是非曲直,于是他決定在這條險道上救濟眾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走到中途,眾人都感到十分疲倦,便對這位導師說:‘我們現在都困頓無力,想由此再退回去。’導師心想,這些人真是可悲可憫,為什么要退回去而失去那無價之寶呢?于是,導師立即以其方便神力,變化出一座規模龐大的城郭來。在這座城中,房舍莊嚴輝煌,四周園林環繞,流水潺潺,浴池溫馨潔凈,城門重重高聳,樓閣富麗堂皇。男男女女遍布城中。導師化出這座虛幻的城市之后,便安慰大家說:‘你們不要害怕,前面不是有座城嗎,你們進入城中,即可隨心所欲,各行其樂。’于是,眾人立即進入此城。等他們進城之后,個個心中充滿了歡喜,無不感到安穩舒適。他們由此自認為已經渡過艱險,獲得了解脫。那位導師知道眾人已得到充分休息,便召集大家說:‘你們應當繼續向前走,這里只不過是一座虛幻的化城而已。我見你們疲憊至極,想中途退回,因此,我以方便神力,暫時顯化出這座城郭。如今,你們還應勤奮努力,不可松懈,如此即可到達寶藏之地。’”
“我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作為一切眾生的導師,我見求道的人修行到半途就覺太辛苦,生出懈怠之心,不想繼續修道,這樣,他們就不能度脫生死苦海和煩惱險道。所以,佛以其方便之力,為了讓眾生得到暫時的喘息,而為他們說小乘涅槃之法,告訴他們:‘你們也可證到涅槃,解除眾苦,到那時,你們就算完成任務了。’等眾生證得有余涅槃,得到阿修羅果位之后,佛又召集大眾,為他們演說真實的法門。三世十方一切佛都是這樣,以其方便之力,分別演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門,但佛的教法歸根結底只有唯一的佛乘,只是為了眾生能在漫長的修行道上有所休息,所以才說出兩種不同的法門。今天,我為你們說出真實的情況,你們所得到的涅槃和果位,并不是真實的滅度。為了求證佛的一切智慧,你們還應當勇猛精進。當你們證得佛的一切大智大慧以及十力法等佛的法門、具足三十二種非凡的妙好身相后,那才算是最真實的滅度。總之,諸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為了使眾生免除懈怠,在修行道上稍作休息,所以才說小乘的涅槃。得知眾生業已歇息之后,便又引導他們證入佛的無上智慧。”
【鑒賞】
通過前面佛陀所說久遠劫前與弟子們結緣的遠由和近由的鋪墊后,這一節進入正題,正式說明無始劫前結甚深法緣的事實。前面的鋪墊并非多余,它們對故事敘述和度化弟子都有很大作用,詳細說明前因,才使故事更有真實感和清晰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大通智勝如來成道、請法、講法的故事使弟子們有再一次的機會聽聞為實施權、開三顯一的真理。有了前面的鋪墊,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弟子們也產生了真實的親身體會感和對自己大乘根性的信心。
本節“正明結緣”講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是佛陀繼續講述十六王子的故事,并揭示出前世今生的真相;第二件事就是“化城喻”的講述,用譬喻來幫助弟子們加深對宿世結緣的理解。
大通智勝如來在講完《法華經》之后在靜室入定,十六王子知道佛已入定,各自升法座,開始為四眾弟子宣講《法華經》,這樣經過了八萬四千劫。經中提到十六王子宣講《法華經》的方式,并非簡單地重復敘述,而是“示教利喜”,這四個字是宣講經典的智慧。“示”是開示、顯示,把真理一一地詳細敘述;“教”是教導,有一個引導的含義;“利”就是循循善誘使其知道利益果報,從而引發精進勇猛的力量,即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喜”是隨喜贊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勸勉、鼓勵弟子們,贊嘆他們的功德,隨喜他們的修行,使他們有歡喜心,有繼續精進的信心和定力。“示教利喜”似乎和本經釋迦牟尼佛所采用的“開示悟入”有一定的呼應。十六王子這樣來教化眾生一直到八萬四千劫以后,大通智勝如來出定并歡喜贊嘆十六王子,親自勸勉大眾親近供養。
十六菩薩和他們各自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弟子們生生世世在一起,并且一直聽聞佛法,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這些弟子們的成就和歸宿,釋迦牟尼的宿世是第十六王子,他的那么多弟子生生世世隨他修學佛法,都發了無上菩提心,直到今日有的有成就,有的善根成熟,而且有上中下根機的差別,這正好與前面“貧子喻”中所闡釋的真理相應,父與子本來是在一起的,可是后來父子相失,兒子逃逸遠離父親,所以造成后來貧窮困苦的境地,就好比弟子們在途中有一部分已經成就,也有一部分退失了修學大乘的信念改道小乘,還有一部分舍棄佛法修學外道,但是最終都會再次相見,繼續跟隨佛陀修學并達到成就,這樣的話也就與后面的“化城喻”所講的道理完全符合。
釋迦牟尼結古會今,告訴大家真相,佛陀本人就是第十六王子,而現在的弟子就是當時已經結緣的弟子,在未來佛陀還將繼續在不同的國度用不同的佛號來教化弟子們一佛乘法,這種慈悲和真誠極其可貴和感人。這時候佛陀才轉入當前的正題,今天的靈山會上還是要宣講《法華經》,闡釋會三歸一的真理。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佛陀在這里告訴大眾宣講《法華經》的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時間,就是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以前的三乘佛法已經廣泛宣說,弟子們的根機也有所成熟;第二個條件就是聽眾清凈,對于佛陀宣說的一佛乘法不會起毀謗,可以接受。智者大師這里對弟子們的程度和修學層次做了進一步區別,經文所謂“眾又清凈”是指弟子們修學了《阿含經》成就圣道或成就阿羅漢,“信解堅固”是指弟子們聽聞了《方等經》后對大乘佛法有所認知,不會誹謗,“了達空法”則指弟子們領悟了《般若經》后體悟空性的智慧,“深入禪定”就是這些阿羅漢得到解脫,有四禪八定的功德,只有這樣的弟子在場,然后又時機成熟才會宣講《法華經》。
接著就是喻說化城,用化城的故事合開三顯一又會三歸一的道理,和前面的幾個譬喻一樣,除了法合中現實的道理以外,古德還做過很多的注釋來開顯教理,比如對五百由旬用生死果報來闡述,前三百由旬是分段生死,后兩百由旬是變異生死,第一百到三百由旬,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輪回,而第四百由旬指方便有余土法身大士的變異生死,第五百由旬則指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的變異生死,諸如此類。從《方便品》到這里,佛陀苦口婆心地一再開佛知見,至此對三根弟子的開示教化告一段落。
本品最后的重頌部分還是來敘述本品長文所講的事實和道理,雖然篇幅很大,但是用敘述的層次推進和內容的結構和長文都類似。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斷疑生信·明出世意》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法說喻說·三世益物》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