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逸叢書》的主要內(nèi)容,《古逸叢書》導讀
《古逸叢書》是清末輯刊的一部專收古本秘帙的綜合性叢書。清黎庶昌輯。光緒七年(1881)黎氏出使日本,搜訪中土罕傳的古佚秘本多種,影刻成書。全書于光緒八至十年(1882—1884)間刻成,庶昌自序謂“刻隨所藏,概還其真,經(jīng)始于壬午,告成于甲申,以其多古本逸編,遂命曰古逸叢書”。其搜訪采擇、校勘排比、籌備刻印,以宜都楊守敬居力為多,黎氏僅董其成。有清光緒中遵義黎氏日本東京使署影刻本。同時所收各書又有單行本行世,每種首冊封面皆印“單行本”三字以識別。此書版后歸江蘇官書局,然其摹印遠不如前。
黎庶昌(1837—1897),字莼齋,貴州遵義人,同治間曾上《萬言書》,以縣令發(fā)兩江,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國大臣,官至川東兵備道。著有《拙尊園叢稿》。兩度出使日本,其間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時期,古學浸衰,黎庶昌同其隨員楊守敬一起廉價搜得大量古書,其中多國內(nèi)不傳之唐宋秘本,為不使其失傳,黎氏選其中尤精者在日本就地鳩工摹刻,成《古逸叢書》。
該書共收書26種,286卷,編次不按分類。每種前附提要,略述其版本源流,書后附楊守敬所撰跋語,間亦有無跋者。所據(jù)底本以宋元舊槧及日本舊抄卷子本為多,包括唐寫本1種,宋本9種,景宋抄本1種,元本3種,日本舊抄卷子本8種。這些古籍中,有一些是其書常見而版本今已不傳者,如《爾雅》、《春秋穀梁傳》、《論語集解》、《程氏易傳》、《孝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荀子》、《南華真經(jīng)注疏》、《楚辭集注》、《尚書釋音》等,這些古本的發(fā)現(xiàn)對于校勘今本的異誤有重要的價值,其中有一些還是現(xiàn)存最早最好的本子,如《廣韻》一書,在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發(fā)現(xiàn)以前,是古代切韻類韻書中最早最完好的,是研究中古音韻、探索漢語文字學的必需工具書。該書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內(nèi)府刻本,而該書收入的兩個本子都早于明本,一為宋本,一為元泰定本,其中宋本后附黎庶昌校札。這兩個本子都是極為難得的珍貴文獻。另有一些則是不見著錄的、國內(nèi)久已失傳的典籍,其價值更難以估量。如隋杜臺卿所撰《玉燭寶典》12卷(原缺卷9)是一部記述一年中諸事的時令著作,《說郛》中僅載引此書數(shù)條,此本幾為全帙。《文館詞林》唐高宗時許敬宗所編的自漢至唐初的詩文總集,原書1000卷,國內(nèi)久佚,清中葉其殘卷陸續(xù)在日本發(fā)現(xiàn),此前日本所刊《佚存叢書》中曾收其4卷,此本收入14卷,其后適園張氏又合各本匯刻為23卷,該書有重要的輯佚校勘價值,可作為研究古典文學的參考。又《日本國見在書目》1卷,為唐代流傳日本的我國古籍目錄,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79部,此書國內(nèi)長期不知,對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及中國文獻史有重要的價值。宋高似孫所撰《史略》6卷,為一部史籍匯考性著作,所引資料珍貴,《四庫全書》未著錄,國內(nèi)久已失傳,此以日本所獲宋本影刻,使其得以重見天日。《太平寰宇記》200卷,為宋樂史所修的一部全國地理總志,內(nèi)容豐富。此書國內(nèi)傳本至清代已佚卷113—119共7卷,獨日本所傳宋本卷113—118俱在,該書據(jù)以刊入這6卷,使這部重要的地理文獻幾成全璧。此外如《琱玉集》(殘存2卷,類書)、《碣石調(diào)幽蘭》(陳丘公明撰)、《天臺山記》(唐徐靈府撰)等皆為國內(nèi)已失傳的古佚書。
該書刻印極精,當時潘祖蔭、李鴻章等人見到該書后,驚嘆不已,認為這樣的刻版是宋以后所沒有的。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里說,《古逸叢書》“裒然巨帙,摹勒精審,毫發(fā)不爽。初印皆用日本皮紙,潔白如玉,墨如點漆,醉心悅目。”
據(jù)此書的主要編校者楊守敬說,該書亦有不當之處。楊氏在其《鄰蘇老人自撰年譜》里說:“黎公本文學之士,于古書源流不甚了然。當初議刊刻叢書時,我即自任為黎公每部代作一跋,而不署我之名,黎公則笑云: ‘我自有我之跋,君自為跋可也。’后遂不自作跋,亦不愿守敬作跋。故叢書如《玉燭寶典》、正平本《論語》、《史略》諸書,均有札記,皆輟不刻,至今尚存守敬篋中。”又說:“《古逸叢書》已成,督印百部,黎公以贈當時顯者,皆驚為精絕,其實所刻之書不盡要典,如蔡刻《杜詩》,廣東尚有刻本,《莊子注疏》亦載《道藏輯要》中,而惠琳《一切經(jīng)音義》、楊上善《太素經(jīng)》等書皆未刻,頗為遺恨,然黎公作主,何能盡如我意。”平心言之,黎氏力主實用,未嘗天理、但書即以“古逸”標名,旨在保存瀕于失傳的文獻,則舍常見之書而收不傳之秘笈似更切當。
清末求古佚書于海外而專加刊刻者,當以黎氏此書為始,摹刻精審,基本上保存了原書的面貌。謝國楨評價該書:“雖未能抉擇盡善,然士禮居而后,當首推是書,海外求書之風,由楊氏而啟。”后來商務印書館又承其宗旨,踵其體例,編刊《續(xù)古逸叢書》47種,采用影印方式,較此書更接近古書原貌,解放后又輯有《古逸叢書三編》。
上一篇:《古謠諺》的主要內(nèi)容,《古謠諺》導讀
下一篇:《古韻標準》的主要內(nèi)容,《古韻標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