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放光東召·妙音西來》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凈光莊嚴,其國有佛,號凈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爾時一切凈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①、法華三昧②、凈德三昧③、宿王戲三昧④、無緣三昧⑤、智印三昧⑥、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⑦、集一切功德三昧⑧、清凈三昧⑨、神通游戲三昧⑩、慧炬三昧⑪、莊嚴王三昧⑫、凈光明三昧⑬、凈藏三昧⑭、不共三昧⑮、日旋三昧⑯,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凈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凈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游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于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⑰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凈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于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唯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于時妙音菩薩于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于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于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如那羅延⑱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⑲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⑳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注釋】
① 妙幢相三昧:這種三昧是三千之體,寂而豎超一切,無相而相。 ② 法華三昧:三諦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三昧”。 ③ 凈德三昧:破除一切煩惱污垢,證得清凈無穢的妙定境界。 ④ 宿王戲三昧:具備度脫眾生的方便智慧,如星宿之王月亮的盈虧一樣,變幻如戲。 ⑤ 無緣三昧:滅盡定之異名,完全滅一切心識,離一切攀緣境界的禪定。 ⑥ 智印三昧:以一心三智印契一切法無非佛法的妙定境界。 ⑦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對于一切有情眾生的語言,能夠了解而無阻礙,并為之說法。 ⑧ 集一切功德三昧:能夠聚集一切三昧功德的妙定境界。 ⑨ 清凈三昧:六根清凈無染,互融自在的妙定境界。 ⑩ 神通游戲三昧:通過禪定的神通力,游諸世間,自由自在地教化眾生。 ⑪ 慧炬三昧:入此三昧,則發智慧之燈炬,照世之險難,破無明之黑暗,故謂為慧炬三昧。 ⑫ 莊嚴王三昧:性具萬德,莊嚴如王,融妙自在。 ⑬ 凈光明三昧:禪定之性,清凈光明,沒有任何污垢塵染。 ⑭ 凈藏三昧:一念凈心,能夠攝藏權、實一切功德。 ⑮ 不共三昧:禪定,屬于大乘佛教,不能和小乘佛教所共有。 ⑯ 日旋三昧:妙定境界所得到的實相智慧,空而不住于空,如日之周旋,普照萬物。 ⑰ 甄叔迦寶:亦稱堅叔迦、緊祝迦。寶石名。譯曰赤寶。 ⑱ 那羅延: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異名。此力士有大神力且堅固猛健。 ⑲ 四大:構成色法的四種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有堅、濕、暖、動之四性,故稱為“大”,由于四大遍及于一切物質現象之中,所以佛經稱之為“四大種所造諸色”。此處四大指釋迦牟尼之肉身。 ⑳ 五情:即眼耳等之五根。根能有情識,故曰情。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從三十二種大人相中的肉髻相中放出光明,又從兩眉之間放出白毫相光,這兩種佛光照遍東方一百八十萬億兆恒河所有沙數那么多的佛國世界。越過這些數目的世界,有一個佛,名叫凈華宿王智如來,此佛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凈華宿王智如來正在為恭敬圍繞在他身邊的無量無邊的菩薩大眾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的白毫相光照遍了其國。
那時,這個一切凈光莊嚴佛國中有一個菩薩名叫妙音。此菩薩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種下了許多善根,供養、親近過無量百千萬億的佛,所以成就了甚深的智慧,獲得了各種三昧即妙定的境界,如: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凈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凈三昧、神通游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凈光明三昧、凈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等,共獲得了百千萬億恒河沙數那么多的三昧。釋迦牟尼佛的光明照耀在妙音菩薩身上,妙音菩薩便對凈華宿王智佛說:“世尊,我應當前往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拜見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這時,凈華宿王智佛告訴妙音菩薩說:“你不要輕視那個國土,不要產生下劣的想法。善男子,那個娑婆世界高低不平,充滿了各種土山、石山和污穢、惡濁。那里的佛陀,身材矮小,諸菩薩大眾的身材也很小,而你的身高四萬二千由旬,我的身高六百八十萬由旬。你的身相最為端正,具備了百千萬種福相,又能放出清凈而殊妙的光明,所以,你到娑婆世界,切莫輕慢那里的一切,譬如不要對那里的佛、菩薩和國土產生下劣的想法。”
妙音菩薩對凈華宿王智佛說:“世尊,我現在到娑婆世界去,都是憑佛的力量,佛的神通游戲,佛的功德智慧來莊嚴自己。”于是,妙音菩薩仍然坐在座上,既不站起,也不搖動,而是進入禪定狀態,并以這種定力在娑婆世界的耆阇崛山,在離釋迦牟尼佛法座不遠的地方,化出八萬四千朵眾寶而成的蓮花,這種蓮花以閻浮檀金為莖,以白銀為葉,以金剛為花須,用甄叔迦寶石作為花臺。
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到這些殊勝的蓮花,便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是什么因緣而現出這樣的祥瑞景象呢?那成千上萬朵蓮花,個個以閻浮檀金為莖,以白銀為葉,以金剛為花須,用赤紅的甄叔迦寶石作為花臺。”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這是妙音大菩薩想與圍繞在他身邊的八萬四千菩薩,從凈華宿王智佛的東方凈光莊嚴佛國,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前來供養我,親近我,禮拜我,也是為了供養并聆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位菩薩種下了何種善根?修下了何種功德?怎么會有這么大的神通之力呢?他修得的是什么樣的禪定呢?愿你為我們講說這種妙定的名稱,我們也想勤奮修習這種妙定。因為,修行這種妙定,才能看見這位菩薩身相大小,才能看見他的行、住之威儀。等那位菩薩來到后,愿世尊以神通力使我們能夠看見。”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位久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將為你們現出妙音菩薩的形象。”這時,多寶佛告訴妙音菩薩說:“善男子,請你來吧,文殊師利法王子想見到你的身相。”
當此之時,妙音菩薩在他所處的佛國中隱沒了。他率領八萬四千菩薩一起出發,直奔娑婆世界而來,途中所經過的每一個佛國,大地均發出了六種震動,天空下雨般散下七寶蓮花,成百上千種天樂,不用鼓動,自然響徹云霄。這位妙音菩薩的雙目就像寬大的蓮花葉,目光猶如百千萬個月亮交相輝映,其面貌端正更勝過這種情景。他的身體是真金的顏色,無量的功德使其無處不美麗,無處不莊嚴,所以,他的威德如火般熾盛,他的身光燦爛明亮,照耀一切,他的外相無不具足,無不莊嚴,就像金剛力士那樣健壯而瀟灑。妙音菩薩坐在七寶蓮花臺上,上升到虛空之中,離地面有七棵多羅樹那么高,在那些菩薩大眾的恭敬圍繞下,來到了這個娑婆世界的耆阇崛山。
來到耆阇崛山之后,妙音菩薩從七寶臺上下來,手持價值連城的百千種瓔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頂禮膜拜,奉上瓔珞,對佛說:“世尊,凈華宿王智佛向您問好,您沒有病痛,沒有煩惱吧?您日常起居輕松順利吧?您行、住、坐、臥安穩快樂吧?眾生容易救度吧?眾生不會有太多的貪欲、嗔怒、愚癡、嫉妒、慳慢吧?沒有不孝敬父母、不恭敬沙門的眾生吧?沒有充滿邪見和不善之心、不能收攝喜、怒、愛、惡、欲等五種情感的眾生吧?世尊,眾生能降伏一切魔怨吧?久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也來聽您說法吧?凈華宿王智佛還讓我向多寶如來問好,他近來身心安穩、無憂無惱吧,還能忍耐久住吧?世尊,我現在就想見到多寶如來的身相,唯愿世尊指示以便讓我見到這位如來佛。”這時,釋迦牟尼佛對多寶佛說:“這位妙音菩薩想與你相見。”
這時,多寶佛告訴妙音菩薩說:“善哉!善哉!你為了供養釋迦牟尼佛和聆聽《法華經》并拜見文殊師利等菩薩,而來到這個娑婆世界。”
【鑒賞】
本節是妙音菩薩東來娑婆之前的一些事情,以及到達之后會場的狀況。本節包括“放光東召”和“奉命西來”兩部分,重點是后者。奉命西來內容較多,先說妙音西來的緣起,依次是:經家敘德,即描述妙音菩薩的三昧功德;被照辭佛,妙音感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召喚,與彼土佛陀辭別;彼佛垂誡,彼土凈華宿王智佛囑咐妙音相關事宜;妙音受旨,妙音菩薩領受彼佛旨意;先顯來相,妙音菩薩來時有瑞相出現,文殊因此請見妙音。說完西來的緣起,正說妙音來到娑婆世界,依次可以總結為六個階段:眷屬經歷,妙音與八萬四千眷屬菩薩來娑婆時經歷諸國的過程;敘相登臺,敘述妙音等諸菩薩的相貌以及登蓮花臺來此世界的事情;問訊傳旨,菩薩到娑婆世界后向釋迦牟尼佛問訊并轉達凈華智王佛的問訊;請見多寶,妙音菩薩祈請能見到多寶如來;世尊為通,釋迦牟尼想滿足妙音的愿望,所以告知多寶佛妙音的愿望;塔中稱善,多寶佛知道妙音來此世界,在塔中傳出善哉善哉的贊嘆。
這一品和前品的開頭不同,前品是宿王華菩薩向佛陀請問藥王菩薩的本事,所以佛陀應機說法,而這里釋迦牟尼佛慈悲大眾,自己主動放白毫光發起妙音菩薩的這段經文。我們應該注意到,妙音菩薩想來娑婆世界時向凈華宿王智佛辭別,彼佛再三叮嚀妙音菩薩不能對娑婆世界的圣人和眾生有卑劣想法,這樣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娑婆世界的情況和妙音所住世界的果報相比簡直是天懸地隔,這里點出這件事來,也許是以此來警戒娑婆世界的眾生,也符合本科勸勉受法弟子的旨趣。但是有一點也應該留意到,回想《見寶塔品》中釋迦佛的十方分身都要在娑婆世界集合,當時嚴凈了此土,三變娑婆世界,但是這里又說到妙音菩薩來娑婆世界時此土高低不平、濁惡不堪的,這豈不是和前面《見寶塔品》中所說的發生沖突了,其實按照經文的發展脈絡,我們應該清楚其中娑婆世界在宣說《法華經》的時候是不斷變化的。的確《見寶塔品》娑婆世界得到佛力嚴凈,變成了凈土,當時嚴凈娑婆的原因是因為要接納釋迦牟尼十方的無量分身,而十方分身集合是為了開啟多寶佛塔,可是《囑累品》時,釋迦牟尼佛正說結束,告訴多寶如來可以如故,所以十方分身也各回本土,這樣可能十方分身回去之后,娑婆世界就又變回原來的五濁惡世了。關于此事也曾引起窺基大師和荊溪尊者對《囑累品》在本經中的前后位置問題的辨別,窺基大師認為《囑累品》不應該放在《藥王菩薩本事品》前面,而應該放在最后《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后,等到《法華經》完全圓滿之后十方分身才能散去,多寶如來才可如故。按照窺基大師的觀點,講本品的時候娑婆世界還是嚴凈之后的凈土,凈華宿王智佛只是說明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似乎講得通。但是我們注意到從《藥王菩薩本事品》開始,再沒有提到過十方分身的事,多寶如來也從未露面,妙音請見多寶佛,也只是從塔中傳出聲音而已,后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音菩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后供養的只是多寶佛塔,而沒有直接供養多寶佛,可見《囑累品》放在《藥王菩薩本事品》前面應該是符合全經發展脈絡的。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摩訶迦葉·蒙佛授記》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普賢勸發·誓護人法》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