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描寫杜甫的草堂被大風吹去屋頂上的茅草 , 又趕上秋雨綿綿, 一家人長夜難眠的困苦情形。 作者具體地描繪了自己生活的困苦, 這也應看做是現實主義的寫法。 但作者并未停留在表現自己的困苦上, 而是進一步想到戰亂中的貧苦人民, 希望他們有安定與和平的生活, 自己即使被凍死也毫無遺憾。 這種關心人民疾苦的精神, 也是愛國主義的一種體現。 所以本詩體現了杜甫博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沉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課文注譯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2)長(3)林梢,下者漂轉沉塘坳(4)。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5)。
公然抱茅入竹(6)去,唇焦口燥呼不得(7),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8)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9)向昏黑(10)。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11)。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12)未斷絕。
自經喪亂(13)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14)。
安得(15)廣廈(16)千萬間,大庇(17)天下寒士(18)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19)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 〔三重茅〕 幾層茅草 。 三 , 泛指多 。 (2) 〔掛罥 〕 掛著 , 掛住 。 罥 , 掛 。 (3) 〔長 〕 高 。 (4) 〔沉塘坳 〕沉到池塘水中。 坳, 水邊低地。 (5) 〔忍能對面為盜賊〕 竟忍心這樣當面做 “賊”。 (6) 〔竹〕 竹林。 (7) 〔呼不得〕 喝止不住。 (8) 〔俄傾〕 一會兒。 (9) 〔漠漠〕 沉迷的樣子。 (10) 〔向昏黑〕 漸漸黑下來了。 向, 漸近。(11) 〔嬌兒惡臥踏里裂〕 孩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蹬破了。 (12) 〔雨腳如麻〕 形容雨點不間斷, 像垂下的麻線一樣密集。(13) 〔喪亂〕 戰亂, 指安史之亂。 (14) 〔何由徹〕 如何挨到天亮。 (15) 〔安得〕 如何能得到。 (16) 〔廣廈〕寬敞的大屋。 (17) 〔庇〕 遮蓋, 掩護。 (18) 〔寒士〕 貧寒的士人。 (19) 〔突兀〕 高聳的樣子。
文章鏈接
發閬中
杜甫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盡日無村塢(2)。
江風蕭蕭云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
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復數?
別家三月(3)一得書,避地何(4)時免愁苦?
注釋:
(1) 〔前有毒蛇后猛虎〕 毒蛇、 猛虎都是比喻當時的兵亂。 (2) 〔村塢〕 即村莊。 四周筑土為障曰塢。 (3) 〔別家三月〕 當時杜甫家在梓州, 他是秋天到的閬中, 故曰別家三月。 (4) 〔避地〕 為避難而遷移轉徙。 按: 杜甫是在前一年七月, 因為成都少尹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變, 蜀中局勢混亂, 才攜家避亂到梓州的。
譯文:
前邊藏有毒蛇后邊伏有猛虎, 沿溪水行走整日里也遇不見一座村塢。
江風嗚嗚地吹著云彩低沉得已經要拂地, 山上的樹木陰陰慘慘, 天啊好像就要下雨。
唉, 女兒在病老妻在愁這歸心更加似箭, 所以一路之上即便有再多的秋花錦石誰又有情趣去觀賞?
呵, 離家已經三個月但只得到一封書信, 請問就這樣逃亂躲難、 東移西遷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夠免除愁苦!
上一篇:行路難(其一)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