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鸞百年長恨》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見《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
清明節,王嬌鸞在后園中玩,被周廷章在墻缺處觀看,慌亂中遺落繡花羅帕。嬌鸞叫丫環明霞去向周廷章討還,他賜詩一首,挑動嬌鸞情思,和詩一首回贈。周廷章思慕嬌鸞才華,又題一絕相贈。兩人自此情熟,往來不絕。后周廷章求婚,王家不允,遂借上門認親,暗中私通。周父生病,廷章回家,兩人依依相別。他貪財慕色,又娶魏女為妻。王嬌鸞懸眼望穿,幾次去信,杳無音訊,后派孫九親往尋覓,周廷章翻臉無情。嬌鸞惱恨郁思,寫三十二首絕命詩及《長恨歌》后,懸梁自盡。此事驚動官府,廷審中,周廷章被活活打死。
小說是一部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主題是對負心漢的譴責。
圍繞著周廷章對王嬌鸞的“鐘情”與“負情”,故事情節單線發展。前者詳寫,后者略寫。為表現主題,小說前半竭力寫周廷章在愛情上的主動性。贈詩,約會,上門,步步進逼,終于獲得嬌鸞的愛情。作品中的王嬌鸞也是一個多情女子。他回詩相贈,拋出了愛情的第一根紅絲繩,又相思成病而與之私通。相別時的情意綿綿,山盟海誓。正是由于上半篇將他們的“情真意切”描繪得酣暢淋漓,才為下半篇周廷章的“負情”,作了充分的鋪墊,在人們的情緒上,激起對他的無比憤慨。而“公堂斷打”的結尾,又順理成章地滿足了這種審美的要求。這個愛情悲劇的產生,周廷章固然有不可推諉的直接責任,但他也是一個封建思想的犧牲者,根本的原因,乃是當時的社會使然。周廷章向王嬌鸞求婚, 王父未允。他歸家后, “父親已與同里魏同知家議親。”他不能自主地掌握婚姻的權利,這是問題的全部癥結。小說從回目到內容,用《長恨歌》標明,對烘托主題,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玉壺清話》簡介|鑒賞
下一篇:《王嬙*》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