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物品,需征求他人意見
原典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譯釋
借用別人的物品,要明著向人請求,以征得他人同意;如果沒有征得他人同意,擅自取用就是一種偷竊行為。
解讀
征求意見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
魯迅的《孔乙己》相信每個人都讀過、學過?!翱滓壹骸币彩囚斞缚坍嫷囊粋€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其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孔乙己辯駁自己未曾偷書的那句“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的舉動到底算不算偷呢?相信我們能夠在《弟子規》中找到答案?!兜茏右帯分杏芯湓捠牵骸坝萌宋?,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笔裁匆馑寄??借用別人的物品,要明著向人請求,以征得他人同意。如果沒有征得他人同意,擅自取用就是一種偷竊行為。
所以,孔乙己那種沒有征得別人同意,就擅自拿他人書的行為,應該算是“偷”吧。正是因為我們對“偷”這個概念缺乏理解,所以我們才會犯“偷”的行為?,F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疙瘩,想要什么,只要一句話,家里人都會費盡心思地為其奉上。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拿來即用的習慣,所以有時候,即使是用別人的東西,孩子也不會向他人請求,而是堂而皇之地將其占有。
不知道物品的歸屬就擅自使用,其實是對物品擁有者的一種不尊重,也是個人修養欠缺的一種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保持這樣的習慣而執迷不悟,不改變,就會在人群中產生惡劣影響,而你自己也會因此受到人們的厭惡。
2011年4月13日,澳大利亞的《每日電訊報》報道: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在訪問智利期間,在與智利總統皮涅拉會面的新聞發布會上,順手“拿”走了會場上的一支筆。具體過程如下:
當智利總統皮涅拉向來訪的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發表歡迎詞時,克勞斯打開面前桌子上的一個筆盒,從中拿出一支筆開始玩味鑒賞。然而,鑒賞完后的他并沒有將筆歸回原處,而是將拿筆的手縮回桌子下面,然后偷偷地放進了自己的外套里。接著,他將兩只空空的手放到桌子上,并重新蓋上了筆盒。
克勞斯的行為恰好被媒體捕捉到了。于是在第二天的新聞上,媒體引用克勞斯自己的話諷刺地說道:參加會議活動帶走會場一支筆是他的慣例!對于此事,捷克民眾也諷刺道:克勞斯是位需要筆的總統!請大家多送筆給他。
其實,無論在哪個國家,未向他人打招呼,未經他人允許“拿”他人的東西都是不禮貌、不體面甚至是不規矩的表現。在中國,小孩偷拿別人的東西,是要受到家長處罰的,最常見的懲戒方式是打屁股。身為總統,克勞斯偷拿東西的行為,雖然不至于打屁股,但已經引起了眾人的鄙視和厭惡。
所以,在生活中,當我們在用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記得,當著別人的面說明,請求對方借給你,在征得對方同意后,再行使用。這樣不僅會顯得你很有禮貌,還能讓別人看出,你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
宋朝時有個叫查道的人,一天,他要去拜訪一位遠方親戚,就準備了好多禮物。禮物太多了怎么辦?他讓仆人挑著擔子和他一塊去走親戚。他們走著走著,不知道是迷路了還是走岔路了,走了很久都沒有到這個親戚家。此時,已是中午時分,兩個人趕了半天路都感覺有些餓了,可附近也沒有什么可以吃飯的餐館,怎么辦呢?
仆人就向他的主人提了個建議:老爺,您看這一擔子禮物,里面有很多好吃的,不如我們就先從里面取出一些食物來充饑?查道聽完仆人這句話,馬上喝止道:“這怎么能行呢?這些東西都是我送給別人的禮物,既然是禮物,就應該意識到,這已經不是自己的東西了,現在它已經是別人的東西了。既然是別人的東西,我們怎么能夠偷吃呢?”
于是,兩個人餓著肚皮繼續趕路,直到走了很久,到了親戚家后,兩個人才接受款待,好好地吃了一頓飯。
這個故事可能很難理解,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查道也太不懂變通了吧?這個禮物既然是自己買的,現在還沒有送到別人手上,那就證明還是自己的??!對于古人來說,他們看重的其實并不是禮物可不可以作為午餐的事情,相反,他們看重的是禮節。在查道看來,既然是送給別人的禮物,就要當做是他人的物品,這個禮物是尊貴的,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是不可隨便拿來用的。
現在,在生活中,當我們撿到了一些別人的物品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快快打開,看看里面都是些什么東西。其實,這個物品是他人的,在未經他人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是不能擅自打開的。如果不及時送還主人,甚至據為己有,在古人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偷。
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一些不茍取的良好品行。這樣孩子們長大后會受益匪淺。《元史》中有一個“義不摘梨”的故事,它講的是元朝有名的儒家大學者許衡的故事。在一個酷暑難耐的夏天里,他和很多人一起逃難。當他們經過一個名叫河陽的地方時,看到了一棵結滿梨的梨樹。大家口渴難耐,紛紛去摘樹上的梨子,許衡卻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眾人好奇,問其為何不摘梨子吃,他說,梨樹不是自己種的,就算它沒有主人,也不應該隨便摘。如果去摘,那就是偷。在面對誘惑時,我們應該管住自己,努力做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隨便竊取。
“義不摘梨”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應該人云亦云,隨大流地去做事。其實,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很有指導意義,比如,當別人都去做壞事的時候,他們鼓勵你也去做,而這些人又是你的好朋友,那么此時的你會不會參與進去呢?
答案一定是“不”。《弟子規》教會我們的就是,借人物品,需要征求他人意見,即使是你的好朋友沒有這么做,你也要堅定自己的心,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如果可以,你也要說服你的朋友們,努力做到“用人物,須明求”。
弟子規精華
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借物征求他人意見的良好品行,努力使自己成長為一個修養與禮節兼具的人。如果未經他人同意,就擅自拿他人的物品使用,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偷,是需要嚴厲杜絕的。
上一篇:以理服人,才能讓人心悅誠服
下一篇:做父母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厭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