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dǎo)讀
杜甫 (712—770), 字子美,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原籍襄陽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鞏縣 (今鞏義市)。 一度居住在長安城南少陵附近, 自稱 “少陵野老”。 20歲左右出游吳越、 齊趙等地, 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下深厚情誼。 大歷三年 (768), 乘舟出三峽, 沿江東下, 漂泊兩湖之間, 不幸在湘江旅途的一條小船上悄然離世, 終年59歲。
杜甫早年仕途失意。 安史之亂后, 被授為左拾遺, 后升官入蜀, 一度掛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銜。 因此后人又稱他 “杜工部”。
杜甫的詩歌立足于現(xiàn)實, 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dāng)時的社會面貌,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譴責(zé)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 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 被人們稱為 “詩史”。 他的詩歌風(fēng)格沉郁悲壯, 語言瑰麗精確, 成為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最高峰, 在文學(xué)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杜甫則被后世尊為 “詩圣”。 他的詩作現(xiàn)存1400多首, 有 《杜工部集》。
杜甫的 《望岳》 共有三首, 分詠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南岳衡山, 這是第一首。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 (736—740) 間, 杜甫在齊、 趙 (現(xiàn)在山東、 河北一帶) 漫游。 這是他生平最快意的一個時期, 詩人至齊 (今山東北部) 仰望雄偉的泰山(當(dāng)時他還沒有登過泰山), 寫出了這首傳世名作。
本詩選自 《杜詩詳注》, 是一首古體詩。 全詩描繪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抒發(fā)了詩人奮發(fā)向上、 勇攀高峰的凌云壯志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與贊美。
全詩可分為兩層, 緊緊圍繞著一個 “望” 字, 由遠而近, 由早至暮, 由現(xiàn)在到將來來寫。
前兩聯(lián)為第一層, 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寫遠望所見。 古代泰山位于齊、 魯兩國之間, 其北為齊, 其南為魯, 齊、 魯之 “青”, 正是泰山掩映的結(jié)果, 泰山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 “未了”, 綿綿不盡之意。 這里, 詩人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 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這是近望所見。 上句寫泰山的秀美, 詩人采用虛筆, 寫造物主對泰山的情有獨鐘, 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 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映。 下句用實筆寫泰山的高大, “割” 字煉得極好, 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lián)為第二層, 也寫了泰山景物, 但著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寫的是實景, 乃細(xì)望所見。 泰山極高, 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 層出不窮; 又極幽深, 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 詩人抓住這兩個細(xì)節(jié)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 然后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順理成章地寫出了心底的愿望: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詩人要攀登上泰山的極頂, 也要攀登上人生的頂峰!
課文注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2)。
造化(3)鐘(4)神秀(5),陰陽割(6)昏曉(7)。
蕩胸(8)生曾云(9),決眥(10)入歸鳥。
會當(dāng)(11)凌(12)絕頂,一覽眾山小(13)。
(1) 〔岱宗夫如何〕 岱, 泰山的別稱。 宗, 泰山為吳越之首, 為諸山所宗。 夫, 語氣詞, 無實在意義。 如何,怎么樣。 (2) 〔未了〕 不盡。 (3) 〔造化〕 大自然。 (4) 〔鐘〕 聚集。 (5) 〔神秀〕 神氣秀麗的景色, 形容詞作名詞。 (6) 〔割〕 劃分。 (7) 〔昏曉〕 昏暗與明亮。 (8) 〔蕩胸〕 心胸滌蕩。 (9) 〔曾云〕 云氣層疊。 曾, 通“層”。 (10) 〔眥〕 眼角。 (11) 〔會當(dāng)〕 一定要。 (12) 〔凌〕 登。 (13) 〔小〕 認(rèn)為……小。
問題與探究
1. 全詩沒有一個 “望” 字, 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聯(lián)系全詩, 試做具體分析。
2. 不怕困難, 敢于攀登絕頂, 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就這一點, 談?wù)勥@首詩給你的啟發(fā)。
文章鏈接
八陣圖
杜甫
功蓋(2)三分國(3),
名成八陣圖。
江流(4)石不轉(zhuǎn),
遺恨(5)失吞吳(6)。
注釋:
(1) 〔八陣圖〕 由八種陣勢組成的操練圖形, 諸葛亮曾用此陣大獲全勝。 (2) 〔蓋〕 超過。 (3) 〔三分國〕 指天下三分為魏、 蜀、 吳三國。 (4) 〔流〕 沖擊。 (5) 〔遺恨〕 遺憾, 抱恨。 (6) 〔失吞吳〕討伐吳國的失誤。
譯文:
三分天下建立蓋世功勛,
布八陣圖名揚天下。
江水沖擊, 大石巋然不動,
(因未能阻止劉備) 討伐吳國的失策而遺恨千古。
上一篇:錢塘湖春行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春望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