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讀
至德元年 (756), 杜甫前往靈武 (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 投奔肅宗, 途中被安史叛軍捉拿, 送往已淪陷的長安。 至德二年 (757) 三月, 他在長安遠望時看到依然如故的山河, 看到濃濃的春色, 觸景生情, 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詩篇。
這首詩選自于 《杜詩詳注》, 是一首五言律詩, 寫于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 它集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 念家悲己的感情, 感人至深。
首聯寫 “望” 中所見: 國都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 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 春天降臨到長安城, 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 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觸目驚心呢? 這一聯雖是寫景, 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頷聯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以詩人為 “感” “恨” 的主體。 面對殘破的都城, 種種思家念國的念頭困擾著他, 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 聞鳥而驚心呢? 另一種以花、 鳥為“感” “恨” 的主體。 這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 其實, 這兩種解釋并無實質上的區別, 都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
此聯以 “感時” 一語承上, 以 “恨別” 一語啟下。
頸聯寫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烈, 跟家人難通音信。 家在遠方, 一家人的安危使詩人魂牽夢繞, 家書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 “抵萬金” 來形容家書的珍貴, 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尾聯寫剛滿45歲的詩人已經滿頭白發, 而且稀疏到 “不勝簪” 的地步, 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 他蒼老得這么快, 完全是憂國、 憂世、 思家所致。
課文注譯
國破山河在,城(2)春草木深(3)。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4)連三月,家書抵(5)萬金。
白頭(6)搔(7)更短(8),渾(9)欲不勝簪。
(1) 〔國〕 國都, 京城, 這里指長安。 (2) 〔城〕 長安城。 (3) 〔深〕 茂盛, 繁多。(4) 〔烽火 〕 古時邊防報警煙火 , 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 (5) 〔抵 〕 值 。 (6) 〔白頭 〕 白發 。 (7) 〔搔 〕抓, 撓。 (8) 〔短〕 少。 (9) 〔渾〕 簡直。
問題與探究
1.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歷來有哪兩種解釋? 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2. 什么是律詩? 寫作律詩有何要求?
文章鏈接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2)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注釋:
(1) 本詩通過綠 、 白 、 青 、 紅等幾種顏色的對比 , 表現出時光流轉 , 而自己客居他鄉 , 歸期遙遙。 詩人漂泊在外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 (2) 〔逾〕 更加。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蒼翠花朵如同燃燒的火焰,
今年春天眼看又要過去,
回歸故鄉將是何年何日?
上一篇:望岳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石壕吏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