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寧成者,穰人也[1]。》鑒賞
以郎謁者事景帝。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為人上,操下如束濕薪[2]。滑賊任威[3]。稍遷至濟南都尉[4],而郅都為守。始前數都尉皆步入府,因吏謁守如縣令[5],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6]。都素聞其聲[7],于是善遇,與結歡。久之,郅都死,后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8],于是上召寧成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9]。
武帝即位,徙為內史。外戚多毀成之短,抵罪髡鉗[10]。是時九卿罪死即死[11],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為不復收[12],于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13]。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14]!”乃貰貸買陂田千馀頃[15],假貧民,役使數千家。數年,會赦[16]。致產數千金,為任俠,持吏長短[17],出從數十騎。其使民威重于郡守[18]。
周陽由者[19],其父趙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陽,故因姓周陽氏。由以宗家任為郎[20],事孝文及景帝。景帝時,由為郡守。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謹甚[21],然由居二千石中,最為暴酷驕恣[22]。所愛者,撓法活之[23];所憎者,曲法誅滅之。所居郡,必夷其豪[24]。為守,視都尉如令。為都尉,必陵太守,奪之治。與汲黯俱為忮[25],司馬安之文惡,俱在二千石列,同車未嘗敢均茵伏[26]。
由后為河東都尉,時與其守勝屠公爭權,相告言罪[27]。勝屠公當抵罪,義不受刑,自殺,而由棄市[28]。
自寧成、周陽由之后,事益多[29],民巧法[30],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等矣。
【段意】 寫兩酷吏寧成、周陽由曲法逞威。寧成好氣任威。事景帝官職屢遷,作中尉懲治“多暴犯法”的宗室豪強很賣力。武帝時徙為內史,遭外戚詆毀而受刑下獄。身為逃犯的寧成,不僅逍遙法外,竟借錢買田地千余頃,剝削奴役農民數千家,威風凜凜,勝過當地郡守。周陽由暴戾驕橫,愛者,雖死罪可枉法活之;憎者,無罪可曲法殺掉。任郡守凡豪強必全家殺盡。兩酷吏一貫欺下凌上,周陽由終因凌上爭權而棄市。武帝初即位,“吏治尚循謹甚”,“自寧成、周陽由之后”,“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曲法逞威。
注釋
[1]穰(rang):縣名,今河南鄧縣。[2]好氣句:寧成好勝逞強,作小吏必定凌辱他的上司,作上司操縱下級像捆濕柴。[3]滑賊任威:滑賊,本作“猾賊”,如《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為人僄悍猾賊”是也。狡詐害人曰滑賊。任威,任性逞威。[4]都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即協助郡守管理司法,兼管地方軍隊,維護治安,秩比二千石,郡守秩二千石。 [5]始前句:從前幾任都尉都步行入郡府,按照像下級縣令樣的(禮節)晉謁郡守。因,按、依。吏,屬吏。[6]直陵都出其上:直接凌辱郅都像出自他的上司。此與上文“為人小吏,必陵其上”相應。[7]聲:指寧成的壞名聲。[8]左右:即住在長安左、右內史轄區的宗室。[9]桀:同“杰(傑)”。惴(zhui)恐:發愁害怕。[10]抵罪髡鉗:抵,當。當判髡鉗之罪。髡鉗,古刑名。去發曰髡,以鐵束頸曰鉗。始于秦,漢文帝廢肉刑,以髡鉗代黥。魏晉南北朝皆有之,隋唐以后漸廢。[11]罪死即死:罪當處死者便自殺而死。[12]不復收:不再被朝廷錄用。[13]解脫:解去頸上鐵箍(鉗)。詐刻傳:偽造通行證。傳,猶今通行證。[14]安可比人乎:怎能跟別人較量呢! [15]貰(shi)貸:借錢。陂(bei)田:陂,坡地;田,水田。[16]赦:封建時代每遇立皇后、立太子、改立年號和災異祥瑞等都要大赦天下。皇帝就是通過對大案的復核、審判及大赦等程序,將最高司法權緊握手中。會赦:遇大赦。[17]持吏長短:掌握地方官吏的陰私。[18]重于郡守:于,比。驅使百姓的威風比郡守還重。[19]周陽:縣名,今山西聞喜縣東。周陽由以封邑為姓,本姓趙,其父趙兼為淮南王劉安舅父,以外戚封周陽侯。[20]以宗家任為郎:漢制,凡職位在二千石以上、任職滿三年者,可保舉同胞弟兄或兒子一人為郎。其父為侯,故謂“以宗家任為郎”。任,保舉。[21]吏治尚循謹甚:官吏治政還遵守漢法很謹慎。此句寫武帝即位初的吏治情況,對全篇吏治和司法的發展變化十分重要。[22]最:表明周陽由是當時二千石大官中敗壞法紀的罪魁。暴酷驕恣:殘暴刻酷,驕橫放肆。恣,有為所欲為之義。[23]撓:彎曲。[24]夷:滅。[25]忮(zhi):嫉妒,敵視。[26]文惡:筆下邪惡,用法害人。茵:車上的坐墊。伏:車軾。即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全句說,周陽由跟汲黯相互敵視,跟司馬安一樣用法害人,三人都秩列二千石大官,如果汲黯、司馬安與周陽由同車從來不敢平起平坐。均,平。均茵伏即平分茵伏。[27]相告言罪:彼此檢舉揭發都說對方有罪。[28]棄市:行刑于市,人皆鄙棄,故處死謂為棄市。[29]事益多:事,指國家大事,諸如戰爭、自然災害、統治階級內哄、群眾暴動等。這里指征伐四夷、水旱頻仍、吏治多嚴刑峻法。[30]民巧法:百姓為了活命,學會巧詐,以逃避嚴刑峻法。
上一篇:《史記·儒林列傳第六十一·申公者,魯人也.》鑒賞
下一篇:《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