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洢
課文導讀
魏學洢 (約1596—1625), 字子敬, 嘉善 (今浙江嘉善) 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閹黨橫行的年代, 其父魏大中因上書指責權宦魏忠賢結黨朋奸,因此被誣下獄。 魏學洢由家鄉入京都, 想營救他的父親, 可是他的父親卻被暗害于獄中。 他扶柩歸鄉, 因父親冤案, 成天號泣, 不久也悲憤而死, 大約只活了30歲, 明崇禎年曾詔旌他為孝子。 他一生未做過官, 但極好學而且善文, 著有 《茅檐集》。
《虞初新志》 為清代張潮編輯的小說集。 本書共20卷。 所收多為明末清初人文言短篇, 計150篇, 每篇后附有編者簡短評語。 “表彰軼事, 傳布奇文”, 是編輯本書的用意。 少數作品對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有所反映。 后又有鄭澍若編輯的 《虞初續志》 12卷, 性質、 體例相同。 本文選自張潮編輯的 《虞初新志》, 略有刪節。
明朝的時候, 我國的微雕技藝已相當高妙。 如明代馮夢龍的 《古今談概》 一書,其中 “雕刻絕藝” 條記載: 吳人顧四以核桃刻小船, “篷、 檣、 舵、 櫓、 纖、 索莫不悉具”; 上刻三人, 并有各種器物及對聯等。 “其人物之細, 眉發機, 無不歷歷分明”。這與本文所記載的核舟頗為相像。 “雕刻絕藝” 條同時還記載了 “橄欖花籃” 和其他一些微雕藝術品, 可見當時微雕技藝之一斑。
本文的結構是說明文中最常見的總—分—總的結構形式。 它以 “核舟” 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物、 人的主次為說明順序, 突出重點, 有詳有略地對 “核舟” 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述和說明。
課文注譯
明有奇巧(2)人曰(3)王叔遠,能以(4)徑寸之(5)木,為(6)宮室、器
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7)勢象形,各具(8)情態。嘗(9)貽(10)余核舟一,蓋大蘇泛(11)赤壁云(12)。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13)奇(14),高可(15)二黍許(16)。中軒敞(17)者為(18)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19)窗而觀,雕欄相望(20)焉。閉之(21),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22)。
船頭坐三人,中峨(23)冠(24)而(25)多髯(26)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27)一手卷。東坡右手執(28)卷端(29),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30)有所語。東坡現(31)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32)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33)類(34)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35)。臥右膝,詘(36)右臂支(37)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38)之,珠可歷歷(39)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40)。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41)木,右手攀(42)右趾,若(43)嘯呼(44)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45)爐,爐上有壺,其(46)人視(47)端(48)容(49)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50),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51)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52),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53)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54)不盈寸。蓋簡(55)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 〔奇〕 奇妙。 (2) 〔巧〕 精巧。 (3) 〔曰〕 叫。 (4) 〔以〕 用。 (5) 〔之〕 的。 (6) 〔為〕 做。 這里是雕刻的意思。(7) 〔因〕 就著。 (8) 〔具〕 具有。 (9) 〔嘗〕 曾經。 (10) 〔貽〕 贈。 (11) 〔泛〕 坐船。 (12) 〔云〕 語氣助詞, 不譯。(13) 〔有〕 同 “又”。 (14) 〔奇(jī)〕 零頭, 余。 (15) 〔可〕 大約。 (16) 〔許〕 上下。 (17) 〔軒敞〕 高起寬敞。 (18) 〔為〕 是。 (19) 〔啟〕 打開。 (20) 〔相望〕 互相對望。 (21) 〔之〕 代詞, 代指窗戶。 (22) 〔之〕代詞, 指代 “望著字的凹處”。 (23) 〔峨〕 高高的。 (24) 〔冠〕 帽子。 (25) 〔而〕 并且。 (26) 〔髯〕 胡須。(27) 〔閱〕 觀看。 (28) 〔執〕 拿。 (29) 〔端〕 邊。 (30) 〔如〕 像。 (31) 〔現〕 露出。 (32) 〔比〕 靠近。 (33) 〔絕 〕特別, 極。 (34) 〔類〕 像。 (35) 〔屬〕 相似。 (36) 〔詘〕 同 “屈”, 彎曲。 (37) 〔支〕 支撐。 (38) 〔倚〕 靠。(39) 〔歷歷〕 分明可數 。 (40) 〔楫 〕 船槳 。 (41) 〔衡 〕 同 “橫 ”。 (42) 〔攀 〕 扳 。 (43) 〔若 〕 像 。 (44) 〔嘯呼〕 呼叫。 (45) 〔撫〕 摸。 此處為 “靠近”。 (46) 〔其〕 那個。 (47) 〔視〕 視線。 (48) 〔端〕 端直。 (49) 〔容〕神色。 (50) 〔夷〕 平。(51) 〔甫〕 通 “父”, 男子的美稱, 多附于表字的后面; 叔遠甫 , 也就是 “字叔遠 ” 的意思 。 (52) 〔了了 〕清清楚楚。 (53) 〔通〕 總。 (54) 〔曾(cénɡ)〕 語氣副詞, 竟, 卻。 (55) 〔簡〕 通 “揀”, 挑選。
問題與探究
1. 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技藝, 你還學過哪些類似文章? 有何感受?
2. 文中涉及 “大蘇泛赤壁”, 這是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 蘇軾曾留下了 《赤壁賦》 《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等著名作品, 請你在課外去讀一讀, 好嗎?
文章鏈接
活板
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2)時始印五經,已(3)后典籍(4),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5)活板。其法用膠泥(6)刻字,薄如錢唇(7),每字為一印(8),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9)之。欲印,則一鐵范(10)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11)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2)。若止(13)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14)用之,瞬息可就(15)。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16)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本格貯之。有奇字(17)素(18)無備者,旋(1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就。不以木為之者(20),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21)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22),用訖(23)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4)。
昇死,其印為(25)予群從(2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釋:
(1) 〔板〕 同版。 (2) 〔五代〕 指唐以后的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等五個朝代。 (3) 〔已〕通 “以”。 (4) 〔典籍〕 傳統的重要書籍。 (5) 〔為〕 發明。 (6) 〔膠泥〕 黏土。 (7) 〔錢唇〕 銅錢的邊緣。(8) 〔印 〕 字印 , 名詞 。 (9) 〔冒 〕 覆蓋 , 涂抹 。 (10) 〔鐵范 〕 鐵框子 。 (11) 〔煬 〕 烘烤 。(12) 〔砥〕 磨刀石。 (13) 〔止〕 通 “只”。 (14) 〔更互〕 交替, 輪流。 (15) 〔就〕 完成。 (16) 〔以〕用。 (17) 〔奇字〕 不常見字。 (18) 〔素〕 平常。 (19) 〔旋〕 立刻。 (20) 〔者〕 ……的原因。(21) 〔兼〕 并且。 (22) 〔燔土〕 膠泥活字。 (23) 〔訖〕 完。 (24) 〔殊不沾污〕 一點也不與藥相粘。(25) 〔為〕 被。 (26) 〔群從〕 子侄們。
譯文:
用雕版技術印刷書籍, 唐代還沒有盛行。 從五代開始印刷五經, 以后的重要書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慶歷年間, 有一個平民叫畢昇, 又發明了活版印刷。 方法是: 用黏土刻字, 像銅錢的邊緣那么薄。 每個字為一個字印, 用火燒令之堅硬。 先放一塊鐵板, 用松脂、 蠟和紙灰等涂在上面。 想印刷時, 就用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 密密的布上字印; 一鐵框為一版, 拿到火上去烘烤; 藥稍稍熔化, 就用一個平板按在上面, 那字就像磨刀石那么平。 如果只印二三本書, 不算簡便; 如果印幾十幾百上千本, 就非常快了。 經常準備兩個鐵板, 一版在印刷, 另一版已開始排字, 這版印完了, 第二版已準備好, 這樣交替使用, 一會兒就可以完成。 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印, 如 “之” “也” 等字, 每字有二十多個字印, 用來防備一版內有重復的地方。 不用時, 就用字條貼在活字分類木格上, 把字按韻分類, 將同韻的字貯放在一個木格里。 有不常見的字平常沒有準備的, 馬上刻好, 用草木烘烤, 一會兒就完成了。 不用木料做 (字印) 的原因是木材的紋理有疏有密, 如果沾了水就會高低不平, 并且會與藥粘在一起, 不能取出來; 不像膠泥活字, 用完后再用火烤使藥熔化, 用手輕輕一拂, 字印就會自己掉下, 一點也不與藥相沾。
畢昇死后, 那些字印被他的子侄們所得, 至今珍藏著。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奇巧( ) 2. 八分有奇( )
3.若聽茶聲然( ) 4. 高可二黍許( )
5. 持就火煬之( ) 6. 此印者才畢, 則第二板已具( )
7. 有奇字素無備者( ) 8.殊不沾污( )
二、 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與例句加點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例: 左手倚一衡木
A.板印書籍 B. 若止印二三本
C.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 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 力求簡潔。
1. 蘇黃共閱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計一舟, 為人五, 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設一鐵板, 其上以松脂、 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奇字素無備者, 旋刻之, 以草火燒, 瞬息可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閱讀并回答問題。
①船頭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佛印居右, 魯直居左。 ②蘇、 黃共閱一手卷。 ③東坡右手執卷端, 左手撫魯直背。 ④魯直( )手執卷末, ( )手指卷, 如有所語。 ⑤東坡現( )足, 魯直現( )足, 各微側, 其兩膝相比者, 各隱卷底衣褶中。 ⑥佛印絕類彌勒, 袒胸露乳, 矯首昂視, 神情與蘇、 黃不屬。 ⑦臥右膝, 詘右臂支船, 而豎其左膝, 左臂掛念珠倚之, 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左手撫爐, 爐上有壺, 其人視端容寂,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 則題名其上, 文曰 “天啟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細若蚊足, 鉤畫了了, 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 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1. 解釋下列詞語。
絕類( ) 相比( ) 屬( ) 夷( ) 了了( )
2. 以下對第一段層次劃分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3. 第一段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一句是第______句。
4. 為第一段括號內填上恰當的詞語。
5. 文中對蘇黃姿態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
6. 第一段的結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7. 用 “/” 標示朗讀下面一句話的正確停頓: 其船背稍夷, 則題名其上。
8. 這幾段文字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
9. 翻譯句子:
(1) 其兩膝相比者, 各隱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人視端容寂, 若聽茶聲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寫出選段的通假字:_________ 通 _________ ;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
上一篇:愛蓮說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大道之行也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