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虞集
字伯生,號道園。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后徙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虞集早年與其弟讀書時,有二室,書陶淵明、邵堯夫詩于壁,一題陶庵,一題邵庵,人稱邵庵先生。集三歲即知讀書,戰(zhàn)亂中其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以及歐、蘇文。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至京師,薦授大都路儒學(xué)教授,除國子助教。仁宗即位,為太常博士。仁宗延祐六年(1319),除翰林待制。泰定帝泰定(1324—1328)初,除國子司業(yè),遷秘書少監(jiān)。文宗即位,除奎章閣侍書學(xué)士。文宗死后,謝病歸臨川。順帝至正八年(1348)卒,年七十七,謚文靖。集為理學(xué)家吳澄之門人,但并不完全拘守程、朱門戶,在學(xué)術(shù)思想和文藝見解上比較通達,他甚至把時論以為“小道”的雜劇視為“亦不失美刺之一端”,明人還說他作過雜劇。集為元代著名詩人,是當時詩壇領(lǐng)袖人物,世稱元詩四大家即以其為首。瞿佑曾引王叔載的話,認為“元朝諸人詩,雖以虞、楊、范、揭并稱,然光芒變化,諸體咸備,當推道園,如宋之有坡公也”(《歸田詩話》)。沈德潛也認為四家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虞集曾評元四家云:楊載詩“如百戰(zhàn)健兒”,范檸詩“如唐臨晉帖”,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而他自己的詩“乃漢廷老吏”(見陶宗儀《輟耕錄》卷四《論詩》條及《元詩紀事》卷一一),意為法度嚴整,圓熟老練,是自負之言。集詩多為寄贈題詠之作,不少是應(yīng)酬文字,但詩中有較強的麥秀黍離之悲,《挽文山丞相》一詩可作代表,陶宗儀謂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輟耕錄》卷四),其他如《送楊拱辰》、《從兄德觀父與集同出榮州府君宋亡隱居不仕而歿……》、《趙千里小景》等也屬這類作品。在朝時因?qū)以馀艛D打擊,因而詩中常反映出希望退隱田園的心情,如《張令鹿門圖》、《家兄孟修父輸賦南還》、《自贊題白云求陳可復(fù)所寫像》等詩。在各體詩中,七律成就突出,被明人推為元人七律之冠。著有《道園學(xué)古錄》。《元史》卷一八一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藏山閣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