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這首詩主要反映了下層人民貧苦艱辛的生活, 以及苛捐雜稅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負擔。 也反映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還有一種慚愧之情。
課文注譯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手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公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1) 〔事〕 從事, 做。
文章鏈接
賣炭翁
白居易
解題: 這首詩主要是寫一名賣炭的老人辛苦制得燒炭, 官府卻明買暗奪之事。 這是白居易所寫的諷喻詩 《新樂府》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2),
手把文書口稱敕(3),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4)。
半匹紅紗一丈綾(5),系向牛頭充炭直(6)。
注釋:
(1) 〔翩翩〕 原意是指鳥兒飛得很快的樣子, 這里形容馬跑得快 。 (2) 〔白衫兒 〕 這里是借指當時的官吏。 (3) 〔敕〕 皇帝的命令。 (4) 〔惜不得〕 不敢不讓搶走。 (5) 〔半匹紅紗一丈綾〕 那些宮使把不要了的爛衣服之類染成紅紫顏色, 用來付貨價。 (6) 〔直〕 通 “值”。
譯文:
一個在南山上伐柴燒炭的老翁,
滿臉都被灰塵覆蓋著, 兩鬢斑白, 十指漆黑。
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呢? 只夠用來買吃的和穿的。
可憐啊, 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單衣, 卻希望天氣再寒冷一些, (這樣) 炭就能賣個好價錢。
夜里城外下了一場大雪, 早上炭車從冰上碾過。
牛也困了人也餓了太陽也升起來了, 就在市南門外的泥地里休息一下。
那奔來的駿馬上的是什么人? 啊, 原來是皇帝派來的人,
手里拿著文書稱是皇帝的命令, 把車轉向北面吆喝著牛就要走。
一車的炭, 有千余斤重, 不敢阻攔宮使帶走。
而他們只是拿出一些染了色的破布, 用來換老翁的炭。
上一篇:智子疑鄰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月夜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