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課文導讀
《列子》 相傳為鄭國人列御寇所作。 《漢書·藝文志 》 在道家學派中錄有 《列子 》8篇 , 后已亡佚。 今本 《列子》 系晉人張湛注釋整理。 這部書主要宣傳道家思想, 即不應有所作為, 一切順其自然, 屬唯心主義學派。 但書中有一部分寓言故事如杞人憂天、 兩小兒辯日遠近等, 所表現的思想意義已離開作者的主觀意圖, 有明顯的積極因素。
在列子看來, 掌握 “道” 的最大障礙是局限于一孔之見, 是在一堆現成的觀點和概念中兜圈子, 所以他的 《湯問》 篇一連敘述了15個奇特怪異的故事, 目的是打破人們的思想局限, 開闊視野。
我國先秦寓言構思精巧, 含義深邃, 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為后世小說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經驗, 特別是它的諷刺藝術對后世諷刺小說的影響更為廣泛。
本文選自 《列子·湯問》。 它是我國文學史中古代寓言的名篇, 對后世的影響極大。許多人在生活中、 在文章里引用愚公的故事, 愚公成了人們排除萬難、 戰勝一切困難、持之以恒地奔向目標的代言人。
本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毅力。
課文注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2),本在冀州之南,河陽(3)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4)九十,面(5)山而居。懲(6)山北之塞(7),出入之迂(8)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9),指(10)通豫(11)南,達于漢陰(12),可乎?”雜然(13)相許。其妻獻疑(14)曰:“以君之力,曾(15)不能損魁父之(16)丘,如太行、王屋何(17)?且焉置土石(18)?”雜(19)曰:“投諸(20)渤海之尾(21),隱土(22)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23),叩石墾壤(24),箕畚(25)運于渤海之(26)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27),始齔(28),跳往(29)助之。寒暑易節(30),始一反(31)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32)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3)!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34),其(3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36)之固,固不可徹(37),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38)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39)也,而山不加(40)增,何苦(41)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2)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43)也,告之于帝。帝感(44)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45)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 〔方〕 指面積, 譯作 “方圓”。 (2) 〔萬仞〕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這里形容極高。 (3) 〔河陽〕 黃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的南面叫做陰, 山的南面和江的北面叫做陽。 (4) 〔且〕 將近。 (5) 〔面〕 面向, 對著。(6) 〔 懲 〕 戒 。 這里是 “ 苦于 ” 的意思 。 (7) 〔 塞 (sè) 〕 阻塞 。 (8) 〔 迂 (yū) 〕 曲折 。 (9) 〔 險 〕 險峻 。(10) 〔指〕 通 “直”, 一直。 (11) 〔豫〕 古地名, 豫州。(12) 〔漢陰〕 漢水南岸。 (13) 〔雜然〕 紛紛。 (14) 〔獻疑〕 提出疑問, 質疑。 (15) 〔曾 (zēng)〕 副詞,譯作 “甚至” “連……都”。 (16) 〔之〕 代詞, 這。 (17) 〔如……何〕 把……怎樣。 (18) 〔且焉置土石〕 且,況且。 焉, 疑問代詞, 怎么。 置, 安放。 (19) 〔雜〕 都, 共。 (20) 〔諸〕 兼詞, 相當于 “之于”。 (21) 〔尾〕末端。 (22) 〔隱土〕 古代傳說中的地名。 (23) 〔三夫〕 三個人。 (24) 〔叩石墾壤〕 叩, 敲、 打。 墾, 開墾。 這里是 “挖”。 (25) 〔箕畚〕 名詞做狀語, 用箕畚裝。 (26) 〔之〕 的。 (27) 〔遺男〕 遺腹子。 (28) 〔始齔〕 剛剛換牙, 指七八歲。 (29) 〔往〕 去, 到。 (30) 〔寒暑易節〕 指一年的時間。 (31) 〔反〕 通 “返”。 (32) 〔止〕 阻止。 (33) 〔惠〕 通“慧”。 (34) 〔毛〕 草。 (35) 〔其〕 加強語氣。 (36) 〔心〕 思想。 (37) 〔徹〕 通。 (38) 〔存〕存在。 (39) 〔窮匱〕 窮盡。 (40) 〔加〕 更加, 再。 (41) 〔苦〕 意動用法, “以……為苦”。 (42) 〔亡〕 通“無”, 沒有。 (43) 〔已〕 停止。 (44) 〔感〕 被……感動。 (45) 〔厝〕 通 “措”, 放置、 安排。
文章鏈接
梓慶削
《莊子》
梓慶削木為(2),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3),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4)!雖然,有一焉。臣將(5)為,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6)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7)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8),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9)矣,然后成見(10),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11)。則以天(12)合天(13),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14)!”
注釋:
(1) 〔削 〕 削刻 。 (2) 〔 (jù)〕 古樂器 , 像鐘 。 (3) 〔焉 〕 代詞 , 代梓慶 。 (4) 〔何術之有 〕有何之術, 賓語前置。 (5) 〔將〕 將要。 (6) 〔齊〕 齋戒。 (7) 〔懷〕 心。 這里是名詞做動詞, 心存。(8) 〔公朝〕 公室和朝廷。 (9) 〔至〕 一致, 一樣。 (10) 〔見 (xiàn)〕 通 “現 ”, 呈現 。 (11) 〔已 〕停止。 (12) 〔天〕 (人) 本性。 (13) 〔天〕 原樣, 天然。 (14) 〔與〕 語氣詞, 相當于 “吧”。
譯文: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 , 做成以后, 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魯侯見到便問他, 說: “你用什么辦法做成的呢?” 梓慶回答道: “我是個做工的人, 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 雖說如此, 我還是有一種本事。 我準備做 時, 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 必定齋戒靜養心思。 齋戒三天, 不再懷有慶賀、 賞賜、 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 不再心存非議、 夸譽、 技巧或笨拙的雜念; 齋戒七天, (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 在這個時候, 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 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 然后我便進入山林, 觀察各種天然木料, 選擇好外形與體態最與 相合的, 這時業已形成的 的形象便呈現于我的眼前, 然后動手加工制作; 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 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 制成的器物之所以疑為神鬼工夫, 恐怕也就出于這一點吧!”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
2. 河曲智叟亡以應 ( )
二、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 甚矣, 汝之不惠 ( )
2.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
3.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 ( )
4. 何苦而不平 ( )
三、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 汝心之固
固以怪之矣
B.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至于負者歌于途
C. 雜然相許
高可二黍許
D. 聚室而謀曰
斯是陋室
四、 以下語句中的加點詞與 “面山而居” 的 “而” 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黑質而白章 B.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C. 吾恂恂而起 D.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五、 翻譯下列句子。
1. 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甚矣, 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關雎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