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以淡筆寫悲痛》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悼亡詩必極寫悲痛,韋公“幼女復何知?時來庭下戲”,亦以淡筆寫之,而悲痛更勝。(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出還
韋應物
昔出喜還家,今還獨傷意。
入室掩無光,銜哀寫虛位。
凄愴動幽幔,寂寂驚寒吹。
幼女復何知?時來庭下戲。
咨嗟日復老,錯莫身如寄。
家人勸我餐,對案空垂淚。
【解析】
所謂“淡筆”,就施補華所言來看似指非極寫悲痛之筆,而且非泛指詩歌風格的平淡、沖淡。一般說,寫悼亡當然要“極寫悲痛”,盡量宣泄作者心中的悲痛之情,如此,即是“濃筆”。而以看似平淡的筆墨來寫悼亡,就是“以淡筆寫悲痛”,寫得好的,反而使 “悲痛更勝”。
文學史上有以 “濃筆”寫悼亡,并傳誦后世的,首先當推晉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其中寫人去室空、室靜神傷的場面和情景,逼真感人,藝術效果十分顯著。“潘文爛若披錦”,詞采華艷,筆墨濃麗,非“淡筆寫悲哀”,但也寫得好。其次,唐代詩人元稹《遣悲懷》三首也是悼亡詩,其中有“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和“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等句,悲痛之情溢乎言表,雖比不上潘詩的 “爛若披錦”的 “濃麗”,但也不是 “以淡筆寫悲哀”。韋應物的這首《出還》寫出游還家后,故人已逝的孤獨情懷,雖也極抒悲哀之情,但出語比較冷靜平淡,比潘、元的悼亡詩語言看去要淡一些,悲痛情感比較含蓄。特別是“幼女復何知?時來庭下戲”兩句,出以平常口語,客觀、平靜,只是敘述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但對已亡人的深情厚意和深沉的悲痛含蓄其中,令人讀之五內摧愴、黯然垂淚,真正是“以淡筆寫之 (悼亡),而悲痛更勝”。
“淡”與“濃”,實際上是對立統一的,“淡”指語言筆墨,“濃”指其中包蘊著的濃厚的情感。韋應物能“以淡筆寫悲痛”實際是以平淡的語言抒發濃厚情感的一種手法。古來以淡筆寫情而情愈濃的大家不乏其人。宋人葛立方說:陶潛、宣城詩“皆平淡有思致,非后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韻語陽秋》)實際上就是說陶謝詩筆淡而情深。筆淡并不難,關鍵是情深,一味求筆淡,必隨口亂道,淡而寡味。只有由淡入筆而能韻味淳厚,令人吟繹不盡,陶冶情操,純是清真蘊藉之氣象,才是高手,于陶、謝詩外,《古詩十九首》亦可見之。
王夫之說過:“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種反襯手法與“以淡筆寫悲痛”在審美心理上有共通之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以豪曠語寫悲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以麗語發丑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