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石壁》
【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
造口:即今皂口鎮。郁孤臺: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清江:贛江。這條江經過贛州市到造口,朝東北方向,流入鄱陽湖。行人: 指的是那些受到金兵折磨、逃難的人。長安:漢朝、唐朝的京城,今陜西省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可憐:可惜。愁余:使我愁苦。鷓鴣(zhe gu):鳥名,它的叫聲好像是在說:“行不得也哥哥。”
【鑒賞導示】
公元1129年,金兵大規模南下,一支追趕隆祐太后(宋高宗趙構的伯母)的軍隊,深入到造口(今江西省萬安縣南六十里),經過的地方,搶劫屠殺,情況很慘。1176年,作者路過造口,回想起這段歷史,題了這首詞。詞中不但痛惜河山殘破,國事日非,并且對廣大中原地區的人民有深沉的懷念。收復失地本是作者的堅定志愿,這時在江西做官,身不由己,因此,看到江水沖破重疊的青山的阻礙,向前方奔流,既羨慕,又感到若悶。這時候,鷓鴣的叫聲恰好道出了詞人的心意。
【鑒賞】
這首詞是“情水怨山”之作,抒發的是國家興亡的感慨。作于1176年春,詞人當時在江西任職,有一天登臺遠望,不由想起筑臺者李勉登臺北望長安興起“心存魏闕”的舊事,表達了自己收復失地、統一中原之愿。
詞一開首就傾泄了對人民的一腔哀痛和滿腹憂怨,接著把唐京城長安作為民族希望的象征,借指北宋失陷京城汴京,寄托國家興亡的情思。“青山”二句詞鋒一轉,指出抗金之志就像綿綿群山遮不住東流之水一樣,進一步抒發驅逐金人、振興家國的愿望。結尾句詞人遙望長天,浮想聯翩,鷓鴣的叫聲更增加了心頭的無限悲涼,也反襯出其復雜情懷。
本詞運用了比興手法,想象豐富。作者以贛江的流水起興,聯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民族苦難,特別是以鷓鴣自比,借以抒情明志,更是匠心獨運。鷓鴣“其志懷南”的可愛形象堅定了他南歸報國的志向,深化了詞旨。
【鑒賞要點】
[1]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2]極高明的比興藝術。[3]豐富的想象。
上一篇:《【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高適·營州歌》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