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簫簫蘆獲秋。
[注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形勢險要,峻峭臨江,為三國的吳國的西部要塞。懷古:借憑吊古跡或追憶往事來抒發感想。樓船:大型戰船。黯然:暗淡無光的樣子。傷:感傷。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長江。四海為家:指國家統一。
[鑒賞導示]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詩人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途經西塞山,有感于當時朝政腐敗、藩鎮割據的局面,寫下了這首政治抒情詩。詩中聯系中唐時期的政治狀況,贊揚“四海為家”,希望國家統一。
[鑒賞]
唐長慶四年(824)作者調任和州刺史,沿長江東下,途經六朝軍事要塞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首聯以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這里詩人直接寫了當年晉統帥王濬率領大軍,順江東下,討伐東吳的戰事。一“下”一“收”,兩字對舉,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于江中暗置鐵錐,再以千尋鐵鎖橫鎖江面,結果讓王濬以火炬燒了鐵鏈,大敗投降。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歷史。后四句緊扣“懷古”之旨,由古及今,雖系感慨,但也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寄寓無限憂國之思。第五句簡明小結。第六句借“山形依舊”抒發感慨,對上句“傷”作了補充。第七句,宕筆直寫“今逢”之世,末句展出往日軍事堡壘已經荒廢,如此懷古慨今,收束全詩。
這首詩,作者善于剪裁,以西晉滅吳之事,來寄寓居安思危、警惕藩鎮割據的深意。重點寫吳之失敗,強調這一主旨,歷史的感喟與哲理的沉思融入寫景之中,切題懷古,健筆雄才,代表著劉禹錫簡練圓熟的獨特風格。
[鑒賞要點]
[1]名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2]借詠史發表見解。[3]語言形象、生動。[4]寫景、抒情融為一體。
上一篇:《[唐]元 稹·行宮》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朱 熹·觀書有感二首》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