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1],乃與太子建俱奔于鄭[2]。》鑒賞
鄭人甚善之[3]。太子建又適晉[4],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太子乃還鄭。事未會[5],會自私欲殺其從者[6],從者知其謀,乃告之于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7]。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8]。到昭關,昭關欲執之[9]。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10],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11],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12],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13],爵執珪[14],豈徒百金劍邪[15]!”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16],乞食。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17],公子光為將[18]。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19]。
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鐘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20],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于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鐘離、居巢而歸[21]。伍子胥說吳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復遣公子光。”公子光謂吳王曰:“彼伍胥父兄為戮于楚[22],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23],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24],乃進專諸于公子光[25],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26]。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后[27],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28],楚發兵絕吳兵之后,不得歸。吳國內空[29],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30],是為吳王闔廬[31]。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32],而與謀國事。
【段意】 寫伍子胥輾轉到達吳國,并受到吳王闔廬的任用:在去吳途中,經過昭關,得漁父相救。至吳,通過公子光得見吳王僚,未被重用。后薦專諸于公子光,光使專諸刺僚而自立,即吳王闔廬。闔廬任用伍子胥為行人,共商國事。
注釋
[1]華氏之亂:宋元公在位期間,“大夫華、向氏作亂。”(《史記·宋微子世家》)華指華定、華亥,向指向寧(見《左傳·昭公二十年》)。[2]鄭:國名。西周時都鄭(今陜西華縣)。周平王東遷,鄭移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3]甚善之:對他很友好。[4]適:往,到。晉:國名。曾多次徙都,在今山西境內。[5]未會:未成。會:成。[6]會自私句:恰巧太子建因個人私事想殺死一個隨從他的人。會:恰巧。[7]子產:鄭國大臣,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8]吳:國名。都于吳,今江蘇蘇州。[9]昭關:楚關名,當吳、楚交界處,在今安徽含山縣北。下句的“昭關”指守關的人。[10]江:指長江。[11]直:通“值”。[12]法:指緝拿伍子胥的告令。[13]石(shi):今讀dan。古十斗為石,或百二十斤為石。[14]爵執珪(gui):封給執珪的爵位。執珪:爵位名。以圭(上尖下方的玉)賜給功臣,使執圭朝見。[15]徒:只是。邪(ye):助詞,表感嘆。[16]疾:生病。止中道:在半路上停下來。[17]吳王僚:姓姬,名僚。方:正。用事:執政。[18]公子光:吳王僚的堂兄弟。[19]因:依靠。[20]鐘離:楚邑。在今安徽鳳陽東。卑梁氏:吳邑。與楚接境。俱蠶:都養蠶。[21]拔:攻占。居巢:楚邑。在今安徽巢縣。[22]為戮:被殺。[23]有內志:有對內的志向。意思是對國內有野心。[24]未可說以外事:故不能用外邊的事(指伐楚)去說動他。[25]進:推薦。專諸:當時的刺客。事見《史記·刺客列傳》。[26]五年:就上文看,似指公子光攻取鐘離、居巢后五年,然此役在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于吳王僚十二年冬(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其間不足五年。“五”字疑有誤。[27]立為后:立為后繼者。[28]二公子:指蓋余、燭庸(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皆吳王僚之弟。[29]內空:因軍隊外調而內部空虛。[30]而公子光句:吳王僚十二年,公子光請僚飲宴,專諸置匕首于魚腹中,乘進獻時將其刺死,專諸亦當場被吳王僚左右的人所殺。見《史記》中《吳太伯世家》、《刺客列傳》。[31]闔 (he)廬:廬,也作“閭”。名姬光。[32]行人: 官名。主掌外交事務。
上一篇:《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1].》鑒賞
下一篇:《伯州犁[1],伯州犁之孫伯嚭亡奔吳[2],吳亦以嚭為大夫[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