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桃花源記①》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11),詣太守(12),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13)往。未果,尋(14)病終。后遂無問津(15)者。
【注釋】選自《陶淵明集》。本文是《桃花源詩》前面的序言。陶淵明(365年—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私謚靖節(jié)。為人嗜酒好文,以田園詩著稱。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年—396年)。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豁(huò)然〕敞開的樣子。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黃發(fā)垂髫(tiáo)〕代指老人和小孩。
〔要(yāo)〕通“邀”,邀請。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走。扶,循,沿。向路,前時走的路,即舊路。向,從前。
〔志〕作標(biāo)記。
(11)〔郡下〕郡城內(nèi),指武陵郡。
(12)〔詣(yì)太守〕到太守那里。詣,往見。太守,郡的長官。
(13)〔規(guī)〕規(guī)劃,計劃。
(14)〔尋〕不久。
(15)〔問津〕尋訪探問道路。津,渡口。
【譯文】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打魚為職業(yè)。他駕著船沿著溪水向上游行駛,忘記走了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岸有幾百步寬,里面沒有一棵別的樹,芳香的草鮮嫩而美麗,桃花的散瓣飄落下來,鋪了一地。打魚人對此感到十分驚奇。他繼續(xù)向前走,想追尋一下那片桃花林到哪里為止。
桃花林一直伸展到了水的源頭,在這里就發(fā)現(xiàn)一座山,山有個小洞口,仿佛里面像有些亮光。漁人就丟下船,從小洞口走進去。起初洞里很窄,剛能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眼前現(xiàn)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土地平整寬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水池和桑樹竹子一類的東西。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叫狗咬的聲音都能聽得到。那里面的人正在來來往往種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適愉快地透出喜悅的神情。
這些人發(fā)現(xiàn)了打魚的人,就非常驚奇,問他從哪兒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就邀請漁人一同回到家里,擺下酒,殺了雞,備好飯菜來款待漁人。村里的人們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介紹說,老祖先因為逃避秦朝時的大亂,率領(lǐng)老婆、孩子、鄉(xiāng)親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從此就跟外邊的人隔絕了。他們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了,竟不知道有什么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漁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件地對他們詳細講了,大家都嘆息不止。村中其余的人又各自請漁人到他們的家里,都拿出酒和吃的招待他。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走了。這里邊的人對他說:“此處的情況不可以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走,處處都標(biāo)上了記號。到了郡城里,就去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就派人跟隨他去,尋找先前曾標(biāo)下的記號,結(jié)果迷了方向,終于沒能夠再找到這條路。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是個清高的人,聽到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去。沒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不再有訪問這條道的人了。
上一篇:《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唐·王勃·滕王閣詩》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