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宏祖·游恒山日記》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明·徐宏祖
十一日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11)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12)。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13)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14),西惟五臺(15),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而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16),虎風口之松柏,不啻(17)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
【注釋】節選自《徐霞客游記》。徐宏祖(1586年—1641年),明代散文家、地理學家。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曾遍游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的游記。在這篇游記中,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生動地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特色。恒山,五岳中的北岳,在今山西、河北兩省之間。
〔攀躋(jī)〕抓著東西登高。
〔虬(qiú)松離立道旁〕虬,古代傳說中的有角的小龍。虬松,形容松樹長勢像虬。離立道旁,在道邊上朝外(像要離去似的)聳立著。
〔縈(yíng)回〕盤旋往復。
〔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
〔官廨(xiè)〕古代指稱官吏辦事的地方。
〔拾級〕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連步往上登。
〔廡(wǔ)門〕正房對面和兩側的房子的門。
〔穹(qióng)碑〕高大的石碑。穹,高起成拱形的樣子。
〔槎枒(cháyá)〕錯雜不齊的樣子。
(11)〔汩汩(gǔgǔ)〕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
(12)〔翳(yì)〕遮蔽。
(13)〔渾源〕今山西渾源。
(14)〔龍泉〕今山西隰(xí)縣一帶地區。
(15)〔五臺〕五臺山。在今山西五臺東北隅。我國佛教名山之一。
(16)〔參天〕形容高入天空的樣子。
(17)〔不啻(chì)〕不止,不僅。啻,但,只,僅。
【譯文】十一日風完全停止了,淡淡的云沒有了蹤影,天空一片碧藍,像沖洗過一般。我拄著手杖登上山嶺,朝著東方往上去,一片丘陵地帶,沒有攀登的勞苦。
走過一里路朝北轉,山中都是煤,不用深挖就可以得到。又走了一里路,那兒的土和石頭都是紅色的。有一種像龍的形狀的松樹立在道旁,沿著山路朝外長著。有一個亭子,名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路,聳立的山石逐漸多了,松樹樹影成陰,這里叫虎風口。從這兒開始,石頭鋪成的路盤旋往復,我開始沿著石崖往高處走,走到三里遠處,立著一個高大的牌坊,上面寫著“朔方第一山”,進了牌坊,官衙、廚房、水井齊備。牌坊東邊,沿著一級級石頭臺階上去,半山腰有寢宮,宮的北面是飛石窟,再往上就是北岳殿了。上面頂著絕壁,下面俯瞰官衙,大殿下面長長的石頭臺階像插入天際一般,宮門前后,高大的拱狀石碑莊嚴地聳立著。從大殿右面往上去,有一個石洞名叫會仙臺。臺里邊有很多神像成環狀排列著。我這時想要攀登懸崖,登上最高峰。再往回走,經過北岳殿的東面,見兩個山崖中斷的地方,中間垂下雜亂的草叢有上千尺長,這就是登上頂峰的小道,我就脫了外衣手抓腳登地往上爬。走了二里路,沿著懸崖往上,抬頭眺望高高的崖頂,還好像在半天上。遍山的小樹叢十分茂密,干枯的竹子參差不齊,只能夠鉤人衣裳扎人領子,要想拉它踏它馬上就會斷。我使的勁兒雖然很大,可好像掉在大浪里面,隨波逐流出不來,我鼓足勇氣繼續往上爬,過了很長時間,才走完了這個草木叢生的地帶,攀登到頂峰。
這時太陽光明亮絢麗,我俯視山的北面,突出的山崖就像正往下崩潰一樣,各種樹木一層層地擋住了陽光。這里的山,凡是土山不長樹木,石頭山倒有樹木。北面都是石頭山,所以樹木全在北面。渾源城所在的地方,就在山腳下。朝北往下看,隔著一重山,蒼蒼茫茫一望無際,南面就是龍泉,西面就是五臺,郁郁蒼蒼地和它們連成一片。近處龍山向西蔓延,它的支峰與東面相連,就好像肩并肩手拉手往下擋住了沙漠的樣子。
這以后,我從西峰下來,尋找原來進山的那處高崖,俯視下邊茫茫一片,不敢從這里下去。忽然回頭向東看,有一個人像在山上飄蕩,就回到那里去詢問他,他指給我東南方的松柏間一條道,我看準了那個地方趕緊跑過去,敢情是上來時候那座寢宮后面的山頂。過不了多久,果然找到了下山的小路。往南經過松柏樹林,原來從山頂上看見松柏樹郁郁蔥蔥,就像蒜葉草棍一般大小,來到這里一看,有兩人合抱那么粗,高入云霄,比起虎風口的松柏,不知要強多少倍了。從山崖的縫隙處一直走下來,剛好是寢宮的右面,就是飛石窟了。
上一篇:《世說新語·詠雪》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葉紹翁·夜書所見》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