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其二)》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陳三立
霧氣如微蟲,波勢如臥牛。
明月如繭素,裹我江上舟。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天,陳三立從南昌往南京,夜宿江上舟中,觸景生情,寫下此詩。
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梁啟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飲冰室詩話》)他是晚清同光體詩人的代表,風格獨特;從這首小詩中也可窺見陳氏詩風之一斑。
梁啟超所謂“新異之語”,蓋指詩界革命后詩人們喜用的“聲光化電”之類的新生詞匯,陳氏詩中并未采用,此詩亦然。究其實質,他乃遠紹江西詩派的傳統,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并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構成生新瘦硬、濃深俊微的藝術境界。
此詩的境界,亦可以生新瘦硬、濃深俊微八字概之。造成這個境界的手段是比喻的連用。短短四句,其中便有三句用了比喻。這在一般五言絕句中,實不多見。三句比喻,起得突兀,接得緊湊,仿佛驟起的疾流,奔瀉而下,不可遏抑。此時詩人大概是從船艙中外望,閃入腦海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大霧濛濛,接著是波濤起伏,月色朦朧。于是他脫口而出:這迷迷濛濛的霧氣好像鋪天蓋地的小蟲,江上涌起的波濤好像一頭頭臥著的水牛,四周白茫茫的月色又像一只碩大無朋的蠶繭。他吟到此處,滾滾詩情無法打住,遂以“裹我江上舟”一句作結。這一結如堵急流、截奔馬,一下子把奔騰的感情煞住,所謂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也。詩中的比喻,非常具體形象,并且十分新奇,但它不是“時流”所藉以衒耀的“新異之語”,而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口頭語言。因此我們讀了易懂易記,且能從中領會到深意,不但感到此刻詩人胸中懷有羈旅之思、漂泊之感,而且覺得他有一顆處于重重束縛中的心靈。究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態,恐怕與國事日非、壯志難酬有關吧。
這首詩中帶有江西詩派的某些特征。江西詩派創始人黃庭堅也是江西修水人,其詩瘦硬冷雋,拗峭苦澀。陳三立是他的同鄉,一生崇尚山谷詩風。就此詩而言,奇健之氣,拂拂筆端,個中便有黃庭堅的影響在。細審詩的音節,前三句句中皆嵌一平聲“如”字,不厭其重復;而四句中句首二字如“霧氣”、“波勢”、“明月”、“裹我”,皆以仄聲作一頓挫,這樣便造成拗怒奇峭的藝術效果,與一般的五言絕句大異其趣。狄葆賢評曰:“奇語突兀,二十字抵人千百。”(《平等閣詩話》)除了說此詩起得突然、語言別致外,恐怕與它的音節不無關系。至于詩的高度凝練,則毋庸贅述了。
上一篇:《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建·十五夜望月》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