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之勝剛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1]。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2]。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3]。
【注釋】
[1]易:變易,代替。
[2]受:承擔。垢:污垢,恥辱。
[3]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譯文】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然而攻擊堅硬強壯之物沒有能勝過它的,
因而水是沒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
柔勝剛,弱勝強,
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沒有哪個能做到。
因而圣人說:
“能承擔國家屈辱,才能稱得上國家的君主;
能承擔國家的災難,才能做天下的君王。”
正面的言語好像是在反說一樣。
【解析】
水在老子的《道德經》里曾多次出現,水作為柔弱的象征貫穿于老子思想的整個過程中,備受老子稱道。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介紹了水的特性,比如它的順勢而為,甘居下位、柔弱、順暢、堅韌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所以不再一一贅述。老子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卻是最堅強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老子所處的時代,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人們無法對其正確詮釋,常常以神化的力量進行曲解。比如對于洪水,人們將其比喻為猛獸,以為有一個管理水的神在統治著,它時而溫柔順暢時而來勢洶洶,實在讓人費解。它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所以老子說它“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絕非溢美之詞。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說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認識到了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樣貌弱而實強,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人們從小就被灌輸進一種思想,那就是要爭先、爭強,決不能軟弱,因為軟弱就會被鯨吞。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人們變得爭強好勝,然而越是爭強越不可能強,反而真正的強者是不爭,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溫順無比,卻是最有力量的。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話來說明真正的君主應具備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國之主的人能夠承受得了國家的恥辱,比如越王勾踐,不以自己的榮辱為榮辱,為了國家不惜忍辱負重,他像水一樣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窮兵黷武,他們知道愛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為國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對整部《道德經》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統一體。老子在此說“正言若反”,和原文并不是割裂的,它是承接上文所說的水的柔弱和剛強而來的。
為人之道
喬治·羅納柔弱勝剛被聘用
喬治·羅納曾在維也納當過多年的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逃到瑞典,變得一文不名,急切需要一份工作。他能說能寫幾國的語言,希望能在一些進出口公司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但是,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這類人才。不過,他們會將他的名字存進檔案里,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些回復中,有一封信這樣寫道:“你完全沒有了解我們的生意。你又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什么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需要,也不會請你這樣一個連瑞典文也寫不好,信里全是錯字的人。”
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時,氣得要發瘋。他也寫好了一封信,想氣氣那個人。但他冷靜下來對自己說:“等等!我怎么知道這個人說得不對呢?瑞典文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如果真是如此,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不斷地努力學習。他用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并不意味著我沒有錯誤。因此,我應該寫封信感謝他才是。”
于是,他重新寫好了一封感謝信:“你寫信給我,我實在是感激不盡,尤其是在你并不需要秘書的情況下。我對自己將貴公司的業務搞錯一事深表歉意。之所以給你回信,是因為聽人介紹,說你是這個行業的領導人物。我的信上有很多語法上的錯誤,而自己卻無法自知,我備感慚愧,而且十分難過。現在,我計劃加倍努力去學瑞典文,改正自己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不斷地進步。”
不久,喬治·羅納就收到那個人的回信,并且給了他一份工作。
從政之道
康熙以弱勝強除鰲拜
康熙皇帝繼位時才8歲。按照當時的規矩,“皇帝年幼,由顧命大臣輔政。”當時由順治帝臨終時指定的四個輔助小皇帝的顧命大臣中,鰲拜最為專權,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貪贓枉法、自行其是。
康熙5歲就會寫詩,才華出眾,他覺得鰲拜處處與自己作對,是個心腹大患,就早做準備。他把一些滿洲貴族的子弟招來宮中練習武藝,作為自己的親信侍衛。
鰲拜大權獨攬,謹防有實力的大臣接近皇帝,并不斷派人觀察宮中的動靜,不讓康熙羽翼豐滿,要使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這樣自己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看見康熙和一些孩子們在玩摔跤的游戲,并不覺得對自己有何威脅,反而認為康熙胸無大志,只知玩耍,便放松了警惕。
一次鰲拜稱病,好久不來上朝,康熙便親自來到鰲拜府中探聽虛實。他徑直來到鰲拜的臥室,發現鰲拜在席子下面藏有利刀,知道鰲拜心懷叵測。但他很能沉得住氣,不但不加以責怪,反而安撫說:“滿洲勇士,身不離刀,乃是本色。”鰲拜聽了,覺得康熙是個小糊涂,更加為所欲為了。
康熙探病回宮,就把那幫孩子們找來,說:“大清朝已處在危急關頭,你們聽我的,還是聽鰲拜的?”那些孩子們平時都受到了皇上的優待,自然是愿意聽皇上的了,于是,康熙就設下了陷阱。
康熙將鰲拜召進宮來,鰲拜不知是計,便大搖大擺地來見皇上。康熙便命那些孩子們玩摔跤游戲給鰲拜看。孩子們玩著玩著,一個個跌打翻滾到了鰲拜身前,這個抱腿,那個抓頭,頓時將鰲拜掀翻在地。但鰲拜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力大無窮,他猛一掙扎,那些孩子都被他絆落在地,但這些孩子們都忠于康熙,盡管敵不過鰲拜,仍死命糾纏住他不放,正在危急關頭,康熙拿出藏匿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進鰲拜的胸中,眾孩子蜂擁而上,將鰲拜擒住,康熙當即宣告:鰲拜謀反,令監禁聽審。
康熙解除了權臣鰲拜和他的黨羽,自己親政。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平息三藩叛亂,收復臺灣,威震華夏,在位60年,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
彭湃以柔克剛敲掉林統領的“鼻子”
海豐縣城北有個五坡嶺。古時候,宋朝文天祥屯兵在這里,部隊正在吃飯的時候突遭敵兵襲擊,文天祥未及應戰而被擒,盡節于柴市。后人為了紀念文天祥的忠貞愛國,就在五坡嶺建筑了一個“表忠祠”。這五坡嶺上的表忠祠是海豐縣歷代的最高學府,彭湃就在這里度過他的青年時代。
1916年,袁世凱竊取了政權之后,就在全國各省布置他的黨羽。派到海陸豐當“統領”的是林干材。林干材到任后,就和海陸豐的土豪劣紳互相勾結,一面捕殺反對袁世凱的人,一面大刮地皮。海豐縣的土豪劣紳為感謝林干材,竟想出了一個鬼主意,要給林干材塑像,放在表忠祠里祀配文天祥。
作為學生的彭湃意外得知這一消息后,氣憤萬分,與同學們共同商量對策,最后,綜合同學們的意見,排除了“硬拼”的簡單做法,提出:不但要團結學校里的同學,還要聯合社會上各界人士,一齊起來反對這種無恥的行為。
在彭湃的領導下,一個轟轟烈烈的反對林干材塑像配祀文天祥的運動,在海豐縣展開了。學生們一面公開揭發土豪劣紳的陰謀,使大家認清他們的丑惡面目;一面派出代表到校長那里去請愿,要求學校出面制止林干材的塑像進表忠祠。校長不敢出面,學生就自己行動起來了。
不幾天,海豐縣城的大街小巷,都出現了反對林干材的塑像進祀表忠祠的標語,鬧得滿城風雨。
當地土豪劣紳趕忙派人調查,聲言要用武力來對付。
彭湃想:如果跟土豪劣紳正面沖突起來,恐怕會吃虧。他采取了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巧妙地領導同學們繼續進行斗爭。
這班土豪劣紳看市面似乎已經平靜,再也沒有人敢出來貼標語反對他們,以為他們聲言用“武力對付”的話生了效,滿心歡喜地督造他們的林統領的塑像,好趕在林干材做壽的那一天進祀表忠祠。
在林干材壽誕之期前一天,林干材的塑像完工,被抬上了五坡嶺,抬進了表忠祠,還派了兩名衛兵在那里守著,準備在翌日舉行進祀典禮。
那是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彭湃和他的同學帶著斧頭和鑿子,趁夜深人靜,衛兵不備,輕手輕腳地走近林干材的塑像,狠狠地用力一敲,就把林干材塑像的鼻子毀了。
天亮了,那兩個衛兵才發現他們的林統領的鼻子被人敲掉了,兩人大吃一驚,趕忙跑進城里去報告。土豪劣紳和林干材急忙趕到五坡嶺,林干材一看到沒鼻子的塑像,氣得瞪眼吹胡子,把地主們訓斥了一頓就掃興而去,地主只好把氣出在那兩個衛兵身上,然后叫人把那個沒鼻子的怪像抬去扔在海里了。
彭湃不畏惡勢力,但又能審時度勢,有禮有節,曲張自如,以退為進,出奇制勝,圓滿地實現了既定計劃。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五章·無以生為》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六章·強大處下》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