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燕太子·燕丹子
戰國歷史傳奇小說。舊題燕太子丹撰。《隋書·經籍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一卷; 《舊唐書·經籍志》作三卷。《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存目》說: “今檢《永樂大典》載有全本,蓋明初尚存。”后佚。清孫星衍輯校《燕丹子》,有《問經堂叢書》本、《岱南閣叢書》本、《平津館叢書》本、《子書百家》本、《子書四十八種》本、《四部備要》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百子全書》本,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程毅中校點本。這篇作品被稱為“古今小說雜傳之祖”(胡應麟語),其內容則由古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融合而成,具體描寫: 燕太子丹在秦作人質,秦王對他很不尊敬。他要求回國,秦王故意刁難,并陷害他。他連夜逃出邊關,終于回到燕國。他怨恨秦王,打算報仇。先與其輔導官鞠武謀劃,鞠武向他推薦田光。太子丹用重禮接見田光,希望田光能謀劃出盡快復仇的計策,田光答應了他。三個月后,田光向他推薦了荊軻。后來,荊軻來到燕國,太子丹親自迎接并設宴款待,之后更對荊軻敬重。荊軻在太子丹的催促之下,準備基本就緒,就決定西入秦以獻燕督亢地圖 (其中括匕首)等為名而行刺秦王。到了咸陽后,秦王召見了荊軻,荊軻獻上地圖。秦王翻看地圖,等地圖全部展開時,匕首露出。荊軻迅速抓住秦王衣袖,搶過匕首,對著秦王胸膛,歷數其罪惡。秦王掙脫荊軻之手而逃過屏風。荊軻把匕首投過去,刺穿了秦王的耳朵。秦王轉回來,砍斷荊軻的兩手。荊軻依柱大笑,并大罵秦王……小說通過燕太子丹質秦受辱謀求復仇雪恨,派荊軻刺殺秦王而未得逞的故事,贊揚了為反抗強暴不惜自我犧牲的俠義精神,也宣揚了復仇主義思想。燕太子丹謀劃的荊軻刺秦王,深刻地反映了燕秦兩國矛盾斗爭的尖銳化,也是當時六國與強秦矛盾的尖銳化。荊軻刺秦王的意義不僅僅是為燕太子丹報私仇,實際上是戰國之末燕趙等國的一批愛國志士,憤祖國之將亡,而反抗暴秦侵略斗爭的生動寫照,具有強烈的正義性。作品結構完整而宏偉,情節曲折而生動。全文以復仇雪恨為基本線索,情節輾轉遞進,波浪層出,扣人心弦。作品用一般敘述和重點描繪相結合的方法來展現情節,如太子丹禮遇敬重荊軻一節。“荊軻之燕,太子自御虛左”; “太子常與軻同案而食,同床而寢”。這是一般敘寫。像“黃金投蛙”、“千里馬肝”、“姬人好手”等,這是用使人震驚的典型情節進行重點描繪,表現太子丹不惜一切代價禮遇荊軻。這樣,下寫荊軻刺秦,便是“水到渠成”。荊軻刺秦王這一部分情節,又用史傳文學沒有的“小說筆法”:描寫荊軻抓住秦王,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數說秦王“負燕日久,貪暴海內,不知厭足”之罪,并威脅秦王,“以吾計則生,不從則死!”而沒有立即把匕首刺進秦王胸膛。秦王要求死前聽宮女彈一支琴曲: 琴曲提醒秦王如何應急,而荊軻不解琴音,結果秦王掙脫,砍斷荊軻雙手。這樣描寫,使事態突變,緊張而驚險,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很注意從多方面烘托人物性格,塑造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小說中描寫了三件“自殺”事件來渲染荊軻刺秦行舉的正義性與悲壯氣氛。如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他送荊軻入燕之前,因 “恥以丈夫而不見信”,便 “吞舌而死”,表明了他作為“士”的節操。而田光自盡,卻給荊軻以極大的刺激,所以義士荊軻很珍視友誼,就立即去燕見太子丹。實際上田光之死,是為表現荊軻俠義性格所作的鋪墊性的描寫。又如:荊軻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對樊于期說,“今愿得將軍之首與督亢地圖”,樊馬上就拔劍自刎; 燕丹子的謀臣夏扶曾用激將法刺激過荊軻,希圖荊軻能早為太子作出重大成就,后來見到荊軻去秦實施復仇計劃,即“當車前刎頸”,以送荊軻。這兩起自殺事件,也帶有烘托荊軻俠肝義膽的性質。作品還重視在對比描寫中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刻畫荊軻的深沉與太子丹的浮躁,即用相互比襯的方法。荊軻受田光之托至燕,見到太子丹后,并沒有立即去行施謀刺秦王的計劃,卻與太子丹游宮池取興,實際上這是他在暗中觀察和考驗太子丹。在觀察到太子丹的禮賢下士的實際行動后,認為太子丹是可以信賴的,于是就“從容”地向太子丹說出愿“當犬馬之用” 的真心話,并把已籌劃好的刺殺秦王的具體辦法 (即 “得樊于期首、督亢地圖”,以獻秦王)告知了太子丹。這些就突出了荊軻的理智、慎重、深沉。后面又描寫荊軻“居五月”而無動靜,他是在等待一位能勝任此舉的朋友的到來。不難想象,他在苦思著怎樣完成這一艱巨使命,并盡最大可能做到周密的準備。然而太子丹卻未理解這一點,“恐軻悔”,而催他動身,這表現了太子丹的識人不深、浮躁,更襯托出荊軻的沉著、精細。荊軻的沉著、勇敢在“易水餞別”和咸陽宮殿行刺這兩個場面描寫中表現得十分充分。“太子與知謀者,皆素衣冠,送之易水之上”,這是一種氣氛渲染。它創造了一種蒼涼、肅穆的氛圍,悲壯而感人。荊軻引吭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動人心魄的燕趙悲歌響遏行云,表達了荊軻必死的決心。壯士荊軻義無反顧,英姿傲岸,“為壯聲則怒發沖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眾將士則為荊軻的壯行所震懾,為之動容。西入秦,在秦王面前,“武陽大恐,兩足不能相過,面如死灰色”。怯懦的秦武陽,則反襯出荊軻的神勇和機謀。“顧武陽前謝”的神態及言辭,顯示出荊軻鎮定自若、機智善辯。“圖窮匕首現”,咸陽宮殿上荊軻挾持了秦王,秦王亂了方寸,向荊軻乞求,“從子 (荊軻) 計”。這也是對荊軻英勇形象的有力反襯。“倚柱而笑,箕距而罵”的塑型,反映出英雄寧死不屈的精神。《燕丹子》是我國早期有名的歷史小說。它 “長于敘事,嫻于詞令,審此先秦古書,亦略與《左氏》、《國策》相似,學在縱橫、小說兩家之間,且多古字古義。…… 《國策》、《史記》取此為文,削其‘烏白頭,馬生角’ 及乞聽琴聲之事”(孫星衍 《燕丹子敘》)這些帶有濃厚傳奇色彩的情節。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在《于易水送人一絕》中,曾借其中 “荊軻刺秦”的故事抒懷詠志。山東武梁祠有刻石《荊軻刺秦王》,今人李準有《荊軻刺秦王》的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秦始皇》其中部分情節就演述燕太子丹和荊軻故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桃花源》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牛郎織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