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是歷來傳頌的散文名篇,它是一篇游記,但它不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游記。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巧于構思,善于假托。作者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虛構了一個美妙的境界——桃花源。陶淵明將這個理想中的樂園,寫得若有若無,忽隱忽現,來時是“忽逢桃花林”,出來后再往則是“不復得路”,充滿了虛幻的迷人色彩。這個美妙的境界不僅當時“南陽劉子驥”找不到,而且當時和后來的任何人也都不可能在人世間找到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作者頭腦中的幻想,是作者運用虛構的藝術手法描繪的一個樂園。
這個虛構的樂園寄托著作者的理想。作者虛構了桃花源中寧靜美好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環繞著“良田美池”的桑枝和翠竹迎風搖曳,人們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自由往來。真是豐衣足食,其樂融融。陶淵明用這寧靜美好的環境反襯當時現實中動亂的社會。陶淵明所處的東晉社會,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互相殘殺,為了爭奪王位多次發生流血政變,災禍蔓延,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到處是動亂的災禍。作者虛構了桃花源中令人歡樂的生活:“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客人來了,設酒招待,左鄰右舍,親切交談。陶淵明用這種歡樂的生活,反襯當時現實中人民在重稅、兵災壓迫下的痛苦。雖然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生活是那樣平凡,但作為當時社會現實的反襯,卻令人無限神往。特別是作者虛構了桃花源中的自由,“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就是說,桃花源的人遠離混濁的塵世,不知道當時是什么朝代,在他們那里沒有帝王的統治。陶淵明用這種沒有帝王的自由世界反襯了當時封建皇朝的殘酷。他這樣否定君權,抨擊殘酷的封建專制的皇朝,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愿望和要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當然,也必須指出,桃花源的理想藍圖多多少少是受到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影響。然而,這并非是桃花源理想的主流。對此,有的論者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桃花源記》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主要是老子“小國寡民”的復古倒退的思想。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就是覺得《桃花源記》中的社會理想自始至終含有這樣的落后性:原始蒙昧生活最自然,最美好,世界越發展越糟糕。這種說法,未免對“復古”缺乏具體的分析。《桃花源記》雖然含有某種復古的因素,對老子的思想有所借鑒,但更多的卻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陶淵明所虛構的樂園,是人境而不是仙境,是人間不是天上,是富有生活氣息的一片光明世界,與當時黑暗的社會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好象是茫茫黑夜中點燃了一支蠟炬,放射出逗人的光芒,照亮著人們去追求美好的理想。這是有指向未來、憧憬自由的積極意義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桃花源記》是積極浪漫主義的作品。
本文的藝術特點之二,是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全文以打漁人進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開。首先,寫如何發現桃花源。作者巧妙地把打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于意外,只是因為“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林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窮其林”,于是在“林盡水源”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從而“舍船,從口入”,走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林”,由“林”到“山”,由“山”到“村”,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步步引人入勝。接著,寫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在這里,先寫所見,將桃花源中美好的情景展示在人們的眼前;再寫所聞,在一問一答之中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在有條不紊的描寫中,突出了這篇散文的核心,也突出了作者的美好理想,頗見藝術匠心。最后,寫打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的情況。漁人在歸途中雖然“處處志之”,但是,等到再訪時,終究“遂迷,不復得路”。這就是暗示著桃花源并不存在。然而,作者并沒有就此收筆,而是用劉子驥計劃去探訪而“未果”作結。這樣寫來,若有若無,亦真亦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撲朔迷離的境界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
本文的藝術特點之三,是以白描見長,以自然取勝。作者描寫桃花源的幽美,寫景明麗,宛然如畫,看似平淡,卻富有詩意。語言簡潔平易,淳樸自然,沒有雕琢,沒有藻飾,顯示出口語化的傾向。一句“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言簡意賅,含味無窮,是歷來有口皆碑的名句。
上一篇:《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蔡元培《圖畫》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