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崔杼弒其君》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左傳》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莊公通焉,驟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其無冠乎?”崔子因是(11),又以其間伐晉(12)也,曰:“晉必將報。”欲弒(13)公以說于晉(14),而不獲間(15)。公鞭侍人賈舉,而又近之,乃為崔子間公(16)。
夏五月,莒(17)為且于之役(18)故,莒子朝于齊。甲戌(19),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20)。乙亥(21),公問(22)崔子,遂從(23)姜氏。姜入于室,與崔子自側戶出。公拊楹(24)而歌。侍人賈舉止眾從者而入,閉門。甲興(25),公登臺而請(26),弗許;請盟(27),弗許;請自刃(28)于廟,弗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29),不能聽命。近于公宮(30),陪臣(31)干掫有淫者(32),不知二命(33)。”公逾墻,又射之,中股,反隊(34),遂弒之。
晏子(35)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36)曰:“死乎(37)?”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38)。”
曰:“行(39)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40)?”曰:“歸乎(41)?”
曰:“君死,安歸?君民(42)者,豈以陵(43)民?社稷是主(44)。臣君(45)者,豈為其口實(46)?社稷是養(47)。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48);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49)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50)之(51)?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52)?將庸何歸(53)?”門啟而入(54),枕尸股(55)而哭。興(56),三踴(57)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58)也!舍之,得民。”
叔孫宣伯之在齊也(59),叔孫還(60)納(61)其女于靈公,嬖(62),生景公。丁丑(63),崔杼立而相之,慶封為左相(64),盟國人(65)于大宮(66),曰:“所不與崔、慶者(67)——”晏子仰天嘆曰:“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68)!”乃歃(69)。辛巳(70),公與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71)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72)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73)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注釋】齊棠公:齊國棠邑大夫。
東郭偃:崔杼家臣。姓姜,名偃,“東郭”是他的氏。
崔武子:即崔杼,“武”是他的謚號,齊大臣。
御:駕車。
棠姜:指齊棠公之妻。“姜”是娘家的姓。
取:通“娶”。
莊公:齊莊公。名光。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
通:私通。
驟如崔氏:屢次去崔杼家。驟,屢次。
不為崔子,其無冠乎:意思是,除了崔子,別人難道就不會有同樣的帽子了嗎?
(11)崔子因是:指崔子由此而生弒君之心。
(12)間(jiàn)伐晉:魯襄公二十三年,晉國發生內亂,齊莊公乘機進攻晉國。間,乘機。
(13)弒:古代指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
(14)說于晉:討好晉國。
(15)間:機會。
(16)為崔子間公:替崔杼窺伺莊公。
(17)莒(jǔ):國名。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18)且(jū)于之役:魯襄公二十三年,齊在伐晉回師的路上偷襲莒國,莒反擊,后兩國媾和。且于,莒地名。
(19)甲戌:五月十六日。
(20)視事:治理政事。這里指參與宴請莒子的公務活動。
(21)乙亥:十七日。
(22)問:問候。
(23)從:就,靠近。
(24)拊楹:拍柱。
(25)甲興:崔杼的甲兵起而攻莊公。
(26)請:指請求放了自己。
(27)盟:指雙方通過盟誓相互和解。
(28)自刃:自殺。刃,用兵刃殺。
(29)疾病: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厲害。
(30)近于公宮:意思是,崔杼住宅與國君宮室挨得近,為了國君安全,要嚴防奸盜。
(31)陪臣:臣子的臣子。崔杼是莊公的臣,甲兵又是崔杼的臣,故自稱陪臣。
(32)干(hàn)掫(zōu)有淫者:意思是巡夜緝拿淫亂的人。干,捍衛。掫,巡夜。
(33)不知二命:意思是,只聽崔杼的命令,不聽他人命令。
(34)隊(zhuì):通“墜”。
(35)晏子:晏嬰,齊國大臣。
(36)其人:指晏子隨從。
(37)死乎:(您也要)為君王而死嗎?
(38)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他是我一個人的君主嗎?我(為什么)要為他死?
(39)行:這里指逃亡。
(40)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是我的罪過嗎,我(為什么)要逃亡?
(41)歸乎:意思是,既不為君而死,又不逃亡,是不是該回家呢?
(42)君民:做民眾的國君。
(43)陵:欺壓。
(44)社稷是主:即“主社稷”,為社稷之主。意思是應當對國家負起領導責任。
(45)臣君:做君主的臣下。
(46)口實:吃喝。
(47)社稷是養:意思是應當保衛自己的國家。
(48)死之:為之而死。下文“亡之”意為,為之而亡。
(49)而:或。
(50)任:承擔。
(51)之:指上文“死之”、“亡之”的行為。
(52)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況且別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殺掉,我怎能為這樣的君主而死,又怎能為這樣的君主而逃亡?人,指崔杼。莊公最初為齊靈公太子,后被廢。魯襄公十九年(前554),齊靈公病重,崔杼乘機迎立莊公為太子。不久靈公病死,莊公即位。
(53)庸何歸:即“何歸”。庸,也是“何“的意思。
(54)門啟而入:指崔子開門,晏子進入。
(55)枕尸股:枕在尸體的大腿上。
(56)興:起來。
(57)踴:頓足。古代哭吊死者有擗(bì,捶胸)踴之儀(男踴女擗),表示哀痛之至。
(58)民之望:百姓所景仰的人。
(59)叔孫宣伯之在齊也:叔孫宣伯在齊國的時候。叔孫宣伯,魯國大夫叔孫僑如。魯成公十六年(前575)遭魯國驅逐,曾出亡到齊國。
(60)叔孫還(xuán):齊國貴族。
(61)納:獻。
(62)嬖(bì):受寵愛。
(63)丁丑:五月十九日。
(64)左相:古代以右為尊,左相地位在右相之下。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右相即崔杼。
(65)國人:居住在國都之內的人,政治經濟地位均較高。
(66)大(tài)宮:供奉和祭祀齊國開國君主齊太公(姜太公)的廟。
(67)所不與崔、慶者:如果不親附崔氏、慶氏的話。所,表示假設,多用于誓詞。與,親附,站在……一邊。這是崔、慶所擬的誓詞,下面還應有“有如上帝”一句,未讀完即被晏子下面的話打斷。
(68)上帝:天帝。當時多指天日山川祖先等為誓。
(69)歃(shà):盟誓時殺牲飲血,以表示誠意。
(70)辛巳:五月二十三日。
(71)大(tài)史:即太史。古代史官。
(72)嗣書:接著(這樣)寫。
(73)南史氏:也是齊國史官。
【譯文】齊國棠公的妻子,是東郭偃的姐姐。東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東郭偃為崔武子駕車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愛她,于是就娶了棠姜。
齊莊公和棠姜私通,經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賜給別人。侍者說:“不行。”齊莊公說:“除了崔子,別人難道就沒有同樣的帽子了?”崔武子由此懷恨齊莊公,又因為齊莊公乘晉國的動亂而進攻晉國,說:“晉國必然要報復。”崔武子想要殺死齊莊公來討好晉國,而又沒有得到機會。齊莊公鞭打了侍人賈舉,后來又親近賈舉,賈舉就為崔武子找機會殺死齊莊公。
夏季,五月,莒國由于且于這次戰役的緣故,莒子到齊國朝見。十六日,齊莊公在北城設宴禮招待他,崔武子推說有病,不辦公事。十七日,齊莊公去問候崔武子,乘機又與棠姜幽會。姜氏進入室內和崔武子從側門出去。齊莊公拍著柱子唱歌。侍人賈舉禁止莊公的隨從入內,自己走進去,關上大門。甲士們一哄而起,齊莊公登上高臺請求饒命,眾人不答應;請求結盟,不答應;請求在太廟自殺,還不答應。都說:“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厲害,不能聽取您的命令。這里靠近君王的宮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亂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齊莊公跳墻,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反掉在墻內,于是就殺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門外邊,他的隨從說:“您要殉死嗎?”晏子說:“他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殉死?”
隨從的人說:“您要棄國出逃嗎?”晏子說:“是我的罪過嗎?我逃走?”隨從的人說:“您要回去嗎?”
晏子說:“國君死了,回到哪兒去?作為百姓的君主,難道是用他的地位,來凌駕于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是為了他的俸祿?應當保護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也就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也就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為自己私利而死或為自己私利而逃亡,不是他個人寵愛的人,誰敢承擔這個責任?況且別人有了君主反而殺死了他,我哪能為他而死,哪里能為他而逃亡?但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開了大門,晏子進去,頭枕在尸體的大腿上號哭。起來,往上跳三次以后才出去。有人對崔武子說:“一定要殺了他!”崔武子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孫宣伯在齊國的時候,叔孫還把叔孫宣伯的女兒嫁給齊靈公,受到寵愛,生了齊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擁立景公為國君,而自己出任宰相,慶封做左相,和國都內的人們在太公的宗廟結盟,說:“有不依附崔氏、慶氏的——”晏子向天嘆氣說:“嬰如果不只依附忠君利國的人,有上帝為證!”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齊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結盟。
太史記載說:“崔杼殺了他的國君。”崔武子殺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著這樣寫,因而死了兩人。太史還有一個弟弟又這樣寫,崔武子就沒殺他了。南史氏聽說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樣寫好了的竹簡前去。聽到已經如實記載了,這才回去。
上一篇:《宋·雷震·村村晚》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清·蒲松齡·促織》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