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本篇選自《蘇東坡全集》。
《石鐘山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游石鐘山之后。元豐二年(1079),蘇軾受御史李定等人彈劾,以寫詩諷刺新法、訕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御史臺獄。出獄后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元豐七年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副使。蘇軾為了送長子蘇邁至德興(今江西德興縣)上任,并看望在筠州(州治在今江西高安縣)做官的弟弟蘇轍,便從水路繞道江西,然后再北上汝州赴任。他于四月間乘船東下,六月初至九江鄱陽湖口,順道訪詢石鐘山,對此山名的來歷作了實地考察、探究,并信手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游記散文。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開頭至“何哉”),介紹前人解釋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兩種說法,并對此提出懷疑,交代了探訪石鐘山的緣由。文章開篇即引證《水經注》,點出石鐘山的地理位置。然后連揭兩疑。先敘酈道元的說法:石鐘山下臨深潭,山石受到風浪沖擊,發出洪鐘般的響聲,因而取名“石鐘”。作者接著用“是說也,人常疑之”一轉,提出疑問:“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此于質疑中含有反駁。石鐘山有無特殊之處,酈道元“言之不詳”,這就為文末“嘆酈元之簡”設下伏筆。作者又敘唐人李渤的說法,接之以“自以為得之矣”、“余尤疑之”,加以諷刺和否定,提出更大的懷疑。因為處處有石,石石有聲,故此說不能說明該山“獨以鐘名”的特殊原因。作者于質疑、反駁之中又透出對李說的鄙夷輕蔑之情,為文末“笑李渤之陋”埋下伏筆。這一段連駁兩疑,擺出問題,為下文親作探究、實地考察作了鋪墊。
第二段(“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至“古之人不余欺也”),敘述作者親游石鐘山和探究其得名原因的經過、見聞,提出己見,以解上述兩疑。這一段又可分三層。第一層至“因得觀所謂石鐘者”,以簡練的筆墨交代了游山的時間、緣由、同游者。
第二層至“余固笑而不信也”,上承李渤之說,寫寺僧扣石驗證之舉,這亦是當年李渤的故伎重演,故作者見之“固笑而不信”。此句是“余尤疑之”的形象化寫照。它否定了李說,證明己疑有理。
第三層至本段結束,寫乘舟夜游石鐘山考察的經過。這是本段的重點部分。作者描寫極為細致。這一層回應酈道元之說,實地探究“微風鼓浪,水石相搏”的情景。作者先寫夜泊絕壁之下的恐怖景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陡石駭之景,作者用“側立千尺”,夸張描寫山石的險怪,接著又用“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妙喻,寫出山石令人望而生畏的動態感。其次傳入耳中的是“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的驚飛聲,還有顴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的怪叫聲。深潭絕壁,靜夜聞聲,足以使人心驚魄動。作者在這兒通過描寫山石、棲鶻、鸛鶴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渲染了環境的恐怖氣氛,以此烘托出作者為求真諦而不避艱險的探索精神,同時亦為下文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說明了原因。
正當作者“心動欲還”、“舟人大恐”之際,忽聞有“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作者轉驚為喜,這不正是自己所要尋求的“石鐘”之聲嗎!接著,作者“徐而察之”,終于發現了這一鐘鳴聲響的來源。其后,又發現另一種“窾坎鏜鞳之聲”的來源。產生這兩種鐘鳴之聲,前者是因為“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后者是因為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這兩種情形都可概括為“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可見酈道元之說是有道理的,但失之籠統。蘇軾此番訪詢,探得了“水石相搏”的具體情形,對酈說作了重要補充。
最后,作者借與蘇邁的談話,將上述兩種聲響與古代鐘名相聯,點出了以鐘名山的原因,徹底揭開了這個謎底,故發出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感嘆。言語之中,流露出作者對自己考察結果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的心情。
這一段連破上述兩樁疑案,對于李說之疑,因其“陋”,故不屑詳駁,則數語帶過,對于酈說之疑,因其“簡”,故以詳情補之,則描敘翔實。
第三段(“事不目見耳聞”至篇終),抒寫探訪獲得結論之后的感想,點示全文中心思想。作者基于對上段探訪經過的描敘,在此發表了一段議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反問的句式,寫出了作者的感想,亦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凡事不可輕信成說,妄自臆斷,而必須實地調查、“目見耳聞”,以求事物真諦。接著從三方面分析了石鐘山命名原因“世所以不傳”的緣故:酈道元“言之不詳”,是其一;士大夫不肯親臨其境,實地探訪,是其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是其三。另有一種人,雖也作了一番實地考究,但由于浮于事物的表面和片面,還自以為結論正確,其實言之不確,終成誤傳,李渤即屬此“陋者”。文章結尾:“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作者以此感嘆收束全文,與篇首遙相呼應,點明本文作意,深化了主題思想。
這篇文章通過對石鐘山得名原因的探求,提倡“目見耳聞”的調查研究,反對主觀臆斷的作風。這個主題顯然具有積極意義。文中所表現的作者探索真理、求真求實的精神及其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北宋唯心主義理學盛行之時,更是難能可貴。當然,蘇軾那種限于表面現象的實地調查,本身有其局限。明清時就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這種因形得名而非因聲得名的說法,或許更有道理。
這篇游記不同于一般的寫景記游之作。它的內容雖是記游,但中心卻是說理,且說理中含有辨析,所以作者在文中將描敘與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在寫作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全文的立足點是議論,但這議論又是通過描敘來完成的。第一段介紹酈、李兩說,是敘述;提出質疑,是議論。這段可謂夾敘夾議。第二段主要是描敘,但對蘇邁的談話中又含有議論的成分,這是寓議于敘。第三段全是議論,但其基礎又是第二段的描敘。總之,本文從整體上看,描敘與議論是密不可分的。作者既示之以形,又說之以理,使人既有感性的印象,又獲理性的啟示。另外,本文采用了雙線并進的結構方式。一是酈說,一是李說,首段先后擺出;次段先驗李說,再驗酈說,交錯進行,顯出變化。末段又先嘆酈說,再笑李說,呼應篇首。這樣的結構方式,便于讀者對兩說進行對比,也便于讀者將蘇說與另兩說進行對比。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不多,但能達到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境地,尤其是大石、棲鶻、鸛鶴的描寫,讀后印象良深。本文的語言亦精煉、準確,富有感情色彩,表現了作者運用語言的卓越才能。
上一篇:高啟《書博雞者事》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于謙《石灰吟》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