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
《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這篇短文選自《淮南子·人間訓》,它是一則寓言。作者編寫這則寓言的用意是要說明“禍福相倚”的哲理。本來,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早就有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名言,而本文的作者卻通過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把老子名言中所包含的哲理形象化、故事化了。
作者是緊緊扣住禍福轉化關系的線索來做文章的。先從“禍”寫起:塞上老翁家里的馬走失了。“無故”二字,說明這件禍事來得突然,無緣無故、不可預料。“而入胡”,說明馬走得很遠,不是逃到左鄰右舍、附近村落,而是徑直逃到外國去了。由此看來,這件禍事似乎是已成定局,無可挽回了。于是鄰人前來吊慰,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然而塞翁的回答卻大大出乎人們意料。明明是一件禍事,他卻說:“此何遽不為福乎?”引出一個“福”字。讀者對塞翁的回答大概只能是將信將疑的。然而戲劇性的場面居然真的出現了。丟失的馬不但安然無恙地歸來,而且還帶回一個出色的伙伴。“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正是當初“無故亡而入胡”的結果,禍事果真變成了福事??墒钱斷徣饲皝碜YR這件福事時,塞翁卻又出乎意料地從“福”中引出了“禍”字,文章又起波瀾。果然不久又禍事臨頭了,塞翁的兒子因為“好騎”而摔斷了腿骨。而這又正是“其馬將胡駿馬而歸”這件福事所引出的結果。行文至此,已經完成了由禍而福,又由福而禍的兩次轉折,能夠說明禍福相倚的道理了。但作者卻并不就此擱筆,而是又讓文章起了第三次波折。這第三次波折較之前兩次更加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因為人們再也想不到摔斷了大腿這件事最終居然又會給塞翁父子帶來莫大的福氣。胡人入侵,丁壯戰死,“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這一富有喜劇性的結尾,就使作者所要表達的哲理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強調。
文中塞翁的三次答話,意思和句式都大致相同,但卻不是簡單的重復,它們在文章結構上起到了層層遞進、反復強調的作用,猶如一部樂曲的主旋律反復出現,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清楚地表現出禍與福之間由肯定到否定,而又否定之否定的轉化過程。這三次答話都用了反詰的句式,帶有特別的感情色彩,表達了一種看透了“禍之為福,福之為禍,化不可極,深不可測”的哲理后的安然曠達態度,三次答話又都安排在眾人的一片吊賀聲中,這就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更顯出一種非同尋常的奇聲異響的效果,使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得到了有力的突出。
文章以禍始,以福終,禍事與福事之間前后承接,環環相扣、一波三折、妙趣橫生,使讀者能在輕松愉快的莞爾一笑中回味出“禍福相倚”這一富有樸素辯證法精神的深刻哲理。
上一篇:韓愈《師說》原文注解與講解
下一篇:王安石《傷仲永》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