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選自李清照的詞集《漱玉詞》。
這是李清照回憶少女時代生活的一首詞。
她截取了天真爛漫的少女生活的一個片斷——曾經有一次臨晚乘醉盡興忘歸的泛舟。“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常”,“嘗”的通假字,曾經的意思。詞一開頭先作交代,點出時間地點,然后以“沈醉”寫人。至于為何而醉且沉?似乎應是飲酒而醉,但如果細讀下文,看到主人公飽覽初夏美景,留連忘返,則不妨可以說這種醉意也有幾分是因這美好的景色而為之陶醉。“不知歸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寫。“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是進一步講“不知歸路”,其中“誤入”兩字照應前面的“沈醉”,因為“沈醉”方會“誤入”,“藕花深處”四字則照應前面的“不知歸路”,而進一步具體化。此句既說“興盡”,又寫“誤入”,實際上還在寫主人公余興未盡、意猶未盡,所以雖說“興盡”,但遠遠看到蓮葉田田,聞到荷花飄香,卻又身不由己,信舟劃去。然而,當她劃到藕花深處時,才發現此處已無路可通,從對景色的“沈醉”中頓然醒悟過來。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氣,此刻當已更晚,貪玩的少女這才不免有些吃驚,于是趕緊往回劃。“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里的“爭”,就是爭先恐后的意思,引申為“趕緊”,主人公趕緊劃歸,船槳擊水,發出嘩嘩聲響,把兩岸沙灘上已經棲息的鷗鷺驚了起來,這也照應到前面,見出主人公確實歸舟甚晚了。這就是李清照這首《如夢令》的全部內容。在這首詞中,我們雖然看不到有多少現實的社會內容,但可以看到一個在封建社會中不受婦女禮教規范束縛的天真活潑的性格,看到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濃厚的興趣和熱愛,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詞中,有不少這樣的筆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學家們視為“毫無顧藉”,但在今天看來這正是可貴的地方。從詞的創作的角度來看,晚唐五代的花間詞派主要把筆墨放在珠簾羅幕香閨佳人的描寫上,天地狹窄。南唐至宋初詞漸趨闊大,而李清照作為一個女詞人,能走向廣闊的郊外,擴大視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聲,而寫自己對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熱愛,情調顯得健康,意境顯得開闊,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詞因時代的動亂而更多地寫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情緒,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與她前期的詞作就有這樣良好的開端分不開的。
這首詞在藝術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飾,文辭清新,用筆輕靈,寫得真切自然,已開始顯露出李清照詞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征。
上一篇:羅貫中《群英會蔣干中計》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韓愈《師說》原文注解與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