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先生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梅宛陵或宛陵先生,北宋詩人。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他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他提出了與西昆派針鋒相對的理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見贈述詩》),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刺”與“美”;在藝術上他注重詩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并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他的《汝墳貧女》、《小村》、《村豪》、《田家語》、《陶者》、《傷桑》、《田家四時》、《送王介甫知毗陵》等詩都富于現實內容;另有一些優秀的寫景詩也頗清新可喜,“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東溪》),“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魯山山行》),都是名句。但梅堯臣受韓愈、孟郊影響較大,有些詩比較生硬,過分散文化,又常在詩中發議論,有悖于自己的藝術主張。梅堯臣在宋代影響很大,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說:“李杜不復作,梅公真壯哉!”劉克莊《詩話》更以為“本朝詩唯宛陵為開山祖師”。
梅堯臣有《宛陵先生集》60卷(詩59,文1),后世版本很多。常見的有《四部叢刊》影明萬歷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為目前梅集最好的本子。
上一篇:《宋詞四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客座贅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