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簡介|介紹|概況
樂府詩篇名。屬《雜曲歌辭》。一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無名氏作。關于此詩的寫作時代,曾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漢末建安說。這是關于此詩時代的傳統說法。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載此詩前有小序說:“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睔v代學者多據此序認定此詩為漢末建安時人所作,現代研究者如游國恩、唐弢等亦主此說。二是晉代說。今人熙仲發表于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報》上的《<孔雀東南飛>是何時寫定的》一文認為,這首詩大約出于南方人之手,而它的寫定時代則當在較晚的晉代。其主要根據有以下幾點:一、詩中說到“交廣市鮭珍”一語,而漢代沒有“交廣”之稱,三國吳帝孫皓時始析交州設廣州,西晉因襲吳制,“交廣”為晉習語。二、詩中有“登即相許和”句,孫皓父名孫和,此詩不避“和”諱,則寫定時代應在孫皓以后。三、詩中“雞鳴”、“黃昏”、“人定”這類計時語,與晉杜預《左傳注》“日之數十,故有十時”的注文相合。四、詩中有“諾諾復爾爾”語,而“爾爾”是晉時俗語。又,《玉臺新詠》編于梁時,已不知此詩作者姓名,可見非宋、齊人寫定。徐復《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飛>一詩寫定的時代》(載《學術月刊》1958年2期)一文,認為此詩寫定于東晉。其理由是詩中“蘭家女”、“日勝貴”、“公姥”、“新婦”、“阿母”、“小子”、“郎君”、“下官”等,都是晉代用語。三是六朝說。此說影響較大。宋劉克莊《后村詩話》最先提出此說,但未舉具體理由。近人梁啟超發表《印度與中國文化之親屬的關系》之演講,亦主此說,認為此詩產生是受了當時佛經傳入的影響。此后,陸侃如等人考證求索,為此說提供了如下證據:一、詩中“新婦入青廬”之“青廬”,據《酉陽雜俎》、《北史》、《齊本紀》諸書所載,是北朝新婚時的習俗。二、據《宋書·藏質傳》和《樂府詩集》,證明詩中“四角龍子幡”是南朝的風尚。三、詩云“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廬江人決不會葬到陜西華山去,“華山”是襲用了宋少帝時“華山畿”的典故。(參見《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關于此詩的主題,解放后曾引爭鳴,主要有五種說法。一是反封建禮教說。俞平伯《漫談<孔雀東南飛>古詩的技巧》(《光明日報》1950年4月16日學術版)一文說:《孔雀東南飛》“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敘事詩,在于能當反抗禮教的旗手,對著傳統倫理的最中心點‘孝道’給了一個沉重的打擊,當頭一棒?!庇螄鳌墩?lt;孔雀東南飛>的思想性及其他》(載《民間文藝》1950年第1期)一文說:《孔雀東南飛》“控拆了封建社會婚姻制度的罪惡,表達了當時廣大人民對于男女關系(指婚姻、戀愛自由)的看法和想法?!倍欠纯狗饨ㄖ贫日f。唐弢認為,《孔雀東南飛》表現了豐富的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精神,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對封建制度表示反抗,它的主題的正確和鮮明”。(《談故事詩<孔雀東南飛>》,載1954年3月28日《解放日報》)三是歌頌愛情說。羅竹風認為《孔雀東南飛》的主題在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論<孔雀東南飛>》,載《語文教學》1956年第12期)四是反封建家長制說。李嘉言等《<孔雀東南飛>描寫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載《光明日報》1965年8月15日)一文主此說。朱思信《劉蘭芝形象的典型意義》(載《新疆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一文亦從此說。五是肯定禮教、稍有反抗說。師文古《<孔雀東南飛>的思想分析》(載《光明日報》1965年11月14日)一文認為,此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揭示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并表現了劉、焦的一定的反抗性”。但是,作者是在“基本肯定封建禮教的前提下來描寫這一悲劇的,它的主人公的反抗性也是很不徹底的,基本上沒有越出封建禮教規定的范圍”。關于此詩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甚高。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卷二說:“《孔雀東南飛》質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圣也?!鼻迳虻聺摗墩f詩晬語》卷上說:“《廬江小吏妻》詩共一千七百四十五言,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口性情,真化工筆也。中別小姑一段,悲愴之中,自足溫厚。”現在一般認為,此篇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首優秀的長篇敘事詩,當為漢末民間集體創作,但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了后人的加工潤飾,故詩中不免有漢以后的風俗習慣等描寫羼入。詩中通過對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寫,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熱情歌頌了劉蘭芝夫婦的真摯愛情和寧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惡勢力的叛逆精神,表達了廣大人民要求婚姻自主的強烈愿望。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動刻畫人物的性格。作品人物形象鮮明,并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全詩結構縝密完整,情節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其結尾的浪漫主義描寫,更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子魚論戰》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孫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