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高叔嗣
字子業,號蘇門山人。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有才華,年十六作《申情賦》幾萬言,見者驚異。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歷稽勛郎中,謝病歸。再出為山西左參政,遷湖廣按察使。卒年僅三十七歲。其詩主要為自己高材遭忌、身染多病、客居他鄉、友朋貶謫而嗟嘆悲歌。詩中感慨“世情堪嘆息,身計任蹉跎”(《簡子陽廷評》);抱憾“俱為軒冕誤”,“憂馀有多言”(《簡袁永之獄中》)。因其多病,其抒寫的情懷就更為凄楚。叔嗣常年在外,每有淪落之感,如:“我生豈斷梗,逐年任飄淪”(《量移湖南用文谷韻》)。對友朋貶謫,也多發悲嘆之辭。總之,其詩多悲吟、哀歌。但風格淡雅清曠。其風格形成,有一個過程。其少時受知于李夢陽,但并未宗主其詩風。他認為“本非所長,而強力慕之,度必取訕于眾”(《讀書園稿自敘》)。他既是一位抒發主觀情思的詩人,為了更好地表達“上睹日月之易邁,下悼齒發之將衰”(《考功稿》)所流露出來的感情,需要選擇更適合自己情思的方式,這是他要走與李夢陽相異道路的內在因素。其詩中較好作品,能做到表面淡雅,中自豐腴,情韻也較深長。當時論者稱其詩為“本朝第一”,未免過譽。但其所表達的悲嘆情思往往是封建社會許多知識官僚所會遭遇到的,因而能引起共鳴,受到推崇。著有《蘇門集》八卷。其生平見《明史》卷二八七、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夢游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