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運清
中篇小說。杜鵬程著。原為長篇小說《太平年月》片斷,后改寫為中篇小說。最初發(fā)表于《延河》1957年8月號;第一次修改后,東風文藝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單行本;再次修改后,東風文藝出版社于1959年9月出版第4版,附胡采《序》和作者《新版后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附胡采《序》,作者《后記》、《新版后記》;三次修改后,陜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重新出版,加《三版后記》。這部小說是作者繼《保衛(wèi)延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所敘述的是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發(fā)生的故事。一些經(jīng)受過革命戰(zhàn)爭考驗的人,在太平年月發(fā)生分化。有的保持革命本色,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有的則意志消沉,蛻化變質(zhì)。小說以開辟秦嶺建設鐵路為背景,集中描寫了閻興與梁建這對在戰(zhàn)爭年代曾經(jīng)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戰(zhàn)友之間的矛盾沖突。過去,他們并肩作戰(zhàn),親密無間。如今閻興是工程隊的黨委書記兼隊長,梁建是副隊長。兩人共同指揮著一支新的隊伍,進行一場新的戰(zhàn)斗。然而,由于思想、情操的差異,不斷地發(fā)生爭執(zhí)和較量:工程隊發(fā)生兩起傷亡事故,負責工程安全的梁建在黨委會上受到質(zhì)問。他不但不承擔責任,反而怨恨閻興為了“邀功”、“逞英雄”、“趕工期”,把自己當作“踏腳石”。這個曾在工作中“以干勁出名”的骨干,在生活浪濤中“游得渾身困倦”了。而閻興卻認為:“只要前頭還有戰(zhàn)斗,就不能停止前進;只要任何地方還有貧困和落后,就算我們沒有完成任務……歷史把我們這幫人選出來,時時把繁難的擔子擱在我們肩上。也許,我們有我們的苦處,可是,這苦處也是許多人永遠沒有資格經(jīng)受的。”后來為五號橋墩的返工問題,他們再次發(fā)生沖突。工程師張如松認為橋墩不合格,應炸掉重做。梁建認為不必返工,用灰漿抹一抹就成。原來使用變質(zhì)水泥是經(jīng)他批準的。閻興果斷決定:返工重做,但把廢橋墩留下做“教材”,讓職工輪流參觀,“看看,我們在工地糟踏了多少錢!”圍繞關系上萬名工人安全的“便橋”問題,兩種人生哲學的矛盾斗爭趨向高潮。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江水暴漲,便橋需要加固。梁建把這一重大任務交給滿腦子思想灰塵的常飛去辦。他明知事情搞糟了,卻又不敢承擔責任,而且偷偷編造假記錄,期騙上級。結果,身敗名裂。小說贊揚了艱苦奮斗,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革命者和建設者,揭露、批評了自私自利,爭名譽、鬧地位的個人主義者,在當代文學作品中較早地揭示了人民內(nèi)部矛盾,觸及了干部制度中的某些弊端,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給予肯定,對他們的人格與情操予以稱贊。這部作品被評論家稱為“一本反映人民從事偉大社會主義建設的書”、“一本突出反映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書”。它標志著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階段,與《保衛(wèi)延安》相比,有新的開拓和發(fā)展。正如茅盾所評:“在豪放中見細致,在昂揚的激情中閃射著深邃的思考,加強了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剖析,語言上也增添了優(yōu)美的抒情成分,并更加注意文字的錘煉。”
上一篇:龔政文《在同一地平線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曾紀鑫《在山的那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