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鬼簿(附續篇)》的主要內容,《錄鬼簿(附續篇)》導讀
《錄鬼簿》是元代戲曲史論著。作者鐘嗣成 (約1279-1360),字繼先,號丑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自幼寓居杭州。早年在鄧文原、曹鑒、劉濩諸名師指授下讀書,文才很好,曾當過江浙行省掾史,累次以明經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而歸。他對元蒙統治者扼殺真才十分憤慨。失望之余,毅然離開官場,家居靜養浩然之志。還作有雜劇《譏貨賂魯褒錢神論》、《漢高祖詐游云夢》等7種,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他的散曲作品亦頗有名氣,但沒有編成集子傳世,只有少量保存在《太平樂府》、《雍熙樂府》、《北詞廣正譜》等曲選或曲譜中。鐘嗣成的 《錄鬼簿》,據自序,成書于至順元年(1330); 而在周仲彬小傳中作者說到: “元統二年(1334)六月,余自吳江回,公已抱病”;在喬夢符小傳中說他 “至正五年(1345)二月,病卒于家”。可見他成書之后,又陸續加以修訂。此書1330年的初稿原本早已失傳,現可看到的版本是:(甲)屬于1334年修訂后的有明代《說集》精鈔本、孟稱舜刻本,它們都不分卷,收錄元代戲曲與散曲作家111人(孟稱舜本脫去趙子祥1人,為110人),把作家分為6類: (1)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傳于世者;(2)方今名公;(3)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4)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為之作傳,以 〔凌波仙〕吊之; (5) 已死才人,不相知者;(6)方今知名才人。(乙)屬于1345年修訂后的有清代尤貞起鈔本、曹楝亭藏本。近代劉世珩據尤本重刻的暖紅室本、董康據曹本重刻的讀曲叢刊本。它們分作上下兩卷,收錄元代戲曲與散曲作家增至152人,把作家分為7類,即原來第(6) 類分成“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并所編”和“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兩類。(丙)屬于明人增補的《錄鬼簿》,有明代天一閣的藍格鈔本,分上下兩卷,收元作家152人,歸納成3類:(1)前輩名公樂章傳于世者;(2)前輩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3)方今才人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仙〕曲吊之。由賈仲明增補了從關漢卿至李邦杰82個作家的〔凌波仙〕曲挽詞,所載作家的排列次序,姓、名、字、號和生平事跡的詳略,與鐘嗣成原著有若干差別,其中增加了一些有用的資料。(丁)近代校本:馬廉的《錄鬼簿校注》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校輯的《錄鬼簿(外四種)》本,各以賈仲明增補本為主體作校注。王國維的《錄鬼簿校注》本則是以曹楝亭藏本為主體,用明季精鈔本和清初尤貞起鈔本校勘。《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的《錄鬼簿》是以曹楝亭本為主,用 《說集》本、孟稱舜本、暖紅室本、王國維本、天一閣本匯校而成。
《錄鬼簿》是元代人記述元雜劇創作情況的唯一文獻,收錄雜劇作家約90人(據 《論著集成》本,無劇作的不算),劇目約450個,可以說是包羅了鐘嗣成去世以前所有元代雜劇作家作品的一部總目。
它把元雜劇作家分為:(1)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2)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仙〕曲吊之;(3)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并所編。雖未能舉出他們的生卒之年,卻已按時間的先后劃開了前期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作家群和后期以杭州為中心的作家群。前期涌現出關漢卿、白樸、王實甫、高文秀、馬致遠、紀君樣、楊顯之、石君寶、李潛夫、康進之等眾多作家,星羅斗列,交相輝映;他們創作了《竇娥冤》、《救風塵》、《墻頭馬上》、《西廂記》、《雙獻功》、《漢宮秋》、《趙氏孤兒》、《瀟湘雨》、《曲江池》、《李逵負荊》等許多千古名著,云蒸霞蔚,爭妍競秀。后期則只有宮天挺、鄭光祖、喬吉甫、秦簡夫三數人成就較高,流傳作品也僅有《范張雞黍》、《倩女離魂》、《兩世姻緣》、《東堂老》等若干種尚有可觀。相比之下,自然顯出創作中心南移之后,元雜劇走向衰落的歷史趨向。
鐘嗣成對前輩已死名公才人關漢卿等,簡略記敘他們的籍貫、名、字、號,有官職的標明官職。因為他趕不上同這些前輩交往,對他們生平事跡了解不夠翔實,故從略。對于他相知的已死名公才人,就為他們作小傳,并寫〔凌波仙〕曲吊挽,著重表述他們懷才不遇的坎坷形狀。像宮天挺,“文章筆力,人莫能敵”,僅當釣魚書院山長,還受權豪陷害,廢棄不用;范居中“精神秀異,學問該博”,赴京竟以才能太高而遭排斥,抱憾死于家中。這和前邊說明已死前輩馬致遠屈任江浙行省務官,李壽卿僅授縣丞,王實甫、石君寶只是白丁,都是悲惋他們“高才博識”,而“職位不振”,深寓作者物傷其類之意。
社會環境如此惡劣,雜劇作家之間的真摯友誼就顯得特別珍貴,《錄鬼簿》載錄了好些事跡。關漢卿和楊顯之是“莫逆之交”,作品多請楊顯之酌定,世人號之為楊補丁。元貞書會里作家馬致遠、李時中和演員紅字李二、花李郎合作了《黃粱夢》。又鮑天佑與汪勉之合作了《曹娥泣江》。特別是陳以仁對待沈拱更是一片熱腸。沈拱天資穎悟,性情高潔,不能隨俗浮沉,沒有做官,但作品很多。晚年,“以老無后,病無所歸”,陳以仁把他迎入家中殷勤款待,不久沈拱病亡,又替他殯殮送葬,盡了交誼。作者顯然贊賞在人情淡薄之世而有此古道仁風。鐘嗣成還贊美自己幾位要好的朋友:趙良弼是童年總角之交,同里、同學兼同事;和鮑天佑筆硯切磋,“與之談論節要,至今得其良法”;又常去施惠之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論”;與金仁杰“一見如平生歡,交往二十年如一日”,著意感謝這些良朋好友給自己的情誼和教益。然合起來看,他在無意之中亦描繪出其本人也是一個謙和善交、好學敏求的尚德君子。以上這些記述,就為后人研究元代雜劇作家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創作狀況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十分可貴。
《錄鬼簿》還記下一些作家軼事,劇壇掌故。像關漢卿成名之后,復有孟漢卿、高文秀被稱作小漢卿,沈和甫又稱為蠻子漢卿,可見關漢卿影響之大,地位之尊。再如記鄭德輝 “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倫輩稱‘鄭老先生’,皆知其為德輝也。”記睢景臣“心性聰明,酷嗜音律。維揚諸公,俱作《高祖還鄉》套數,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這些令聞,有助于后人對曲家的理解。又載沈和甫“天性風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調合腔,自和甫始。”載蕭德祥 “又有南曲戲文等”劇作,二者都是戲曲史上的創例,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錄鬼簿》還可以利用來查證新發現的元雜劇為誰家之作。例如《元刊雜劇三十種》,其中有《大都新編關張雙赴西蜀夢全》、《新刊關目閨怨佳人拜月亭》、《古杭新刊關目的本李太白貶夜郎》、《古杭新刊的本尉遲恭三奪槊》等,皆不署作者姓名,又都屬孤本,查檢《錄鬼簿》,即可知《西蜀夢》、《拜月亭》之作者為關漢卿,《貶夜郎》之作者為王伯成,《三奪槊》之作者為尚仲賢,大大有利于對作家作品的研究。
《錄鬼簿續篇》一卷,明初無名氏著。因原本是附在明初賈仲明增補本《錄鬼簿》的后面,近代有人認為此《續篇》同出于賈仲明之手,但無確證。此書古本僅存天一閣舊藏的明代藍格鈔本一種。1931年由鄭振鐸、趙萬里、馬廉三人借閱合鈔一本,1936年用石印法影印出版;此外還有孫楷第、周明泰、傅惜華諸家的過錄本,俱出一源。
《錄鬼簿續篇》依鐘嗣成的體例,收錄元、明之間戲曲、散曲作家鐘嗣成等71人,《章臺柳》等雜劇劇目78種;又附無名氏雜劇劇目78種。作家有小傳,不劃分時代,亦不作挽詞。此書是研究鐘嗣成去世之后元末明初北曲雜劇的唯一重要史料。它記述鐘嗣成“以明經累試于有司,數與心違,因杜門養浩然之志。著《錄鬼簿》,實為己而發之。其德業輝光,文行溫潤,人莫能及。……后之君子,讀其 《 (錄) 鬼簿》,則知其為人也。”記述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都是僅見的傳記資料。但總的思想傾向而言,它缺少譴責現實社會的郁勃不平之氣,多以平和舒散的筆調敘錄。如記邾經說: “豐神瀟灑,文質彬彬,為文章未嘗停思。……交余甚深,日相游覽湖光山色于蘇堤、林墓間,吟詠不輟于口。”記宣庸甫說:“元末避兵,居吳江。……日與詩人墨客,討論經史,商榷古今;或賦詩飲酒,填詞歌曲,蹴踘吹簫,誠一代人物也。”似乎作家們大多過著神仙般的日子。這傾向是和鐘嗣成 《錄鬼簿》大不相同的。
參考文獻
- 1. 王季思: 《談錄鬼簿》,收入《玉輪軒曲論》,中華書局,1980。
- 2. 李春祥: 《鐘嗣成的貢獻》,收入 《中國古代戲曲論集》,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上一篇:《廿二史考異》的主要內容,《廿二史考異》導讀
下一篇:《律呂正義》的主要內容,《律呂正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