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一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詠牡丹詩鑒賞
李益
紫蕊叢開未到家,卻教游客賞繁華。
始知年少求名處,滿眼空中別有花。
李益的這首《牡丹》詩,又題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正封,名李正封,字中護,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登進士第,文宗時為中書舍人。李益的這首詩正是為贈送他而作的。
這是一首將詠物和贈答巧妙結合起來的詩作,也是一首包含哲理的詩。詩下筆伊始就通過描繪牡丹叢開景象和游人賞花情景,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游人賞花圖。牡丹中名貴品種有姚黃、魏紫、紫檀、紫膩、紫云翔等名目,“紫蕊叢開”當指上面這類紫色花朵。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叢開的紫蕊雖已預示春天的來臨,但畢竟還不是眾芳爭艷的時刻,然而游客眾多,觀者如云。產生這種令人費解現象的原因何在呢?詩人以其特有的敏銳,不僅發現了其中的緣故,而且引出了生活的哲理。因為賞花的游客就好象熱衷功名的青年一樣,那些“少年”,熱情奔放,充滿幻想,向往在社會人生事業上獲得成功,盡管生活其實充滿坎坷,面臨的前途其實布滿黑暗與險惡,但他們不可能也不愿意去考慮這些。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是以希望、熱情、幻想粉飾成的虛幻世界。在詩人眼里看來,游人賞花正是這樣,牡丹并未盛開,她的如火如荼的壯觀景色并未出現,但游人卻已紛至沓來賞繁華了,只能說明觀賞者所賞的恐怕并不是那“未到家”的紫蕊,而是“滿眼空中別有花”。觀賞者將自己的希望、心情作用于審美客體,眼中出現了一個有別真正客體的形象。
這首詩成功地將哲理熔進形象,敘事和議論精巧結合,讀后令人久久不忍掩卷,其巧妙之處主要在于比喻的運用。從全詩看,開始兩句既是闡發哲理的基礎,亦是比喻的本體;結尾兩句既說明了前二句詩中現象產生的原因,又是比喻的喻體。反之,“少年求名”、“滿眼空中別有花”也可看成比喻的本體,而“游客賞繁華”也就可以作為喻體出現。抽象的議論因比喻的運用而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上一篇:徐凝《題開元寺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徐凝《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