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嚴惲
春光冉冉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全唐詩僅存嚴惲《落花》一詩。據《全唐詩話》卷五所載皮日休《傷嚴子重序》云:皮氏早年看到他的《落花》詩,企慕不已,“諷誦未嘗怠”。后聞其“以疾亡於所居”,極度哀慟,哭而作詩悼念。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就博得贊譽,而上述以詩交友的佳話亦流傳至今。
《落花》是一首詠物詩,也是一曲春歸花落的挽歌。
首句“春光冉冉歸何處”,寫惜春。“冉冉”,不僅形容春光漸漸辭去,且寓有不知不覺之意。對於春天,人們是多么向往啊! 它既是四時之首,又是大地轉暖,萬物爭榮,百花盛開的季節。古往今來,歷代的騷人墨客不知寫下多少詠春的華章:呼喚春的來臨,感傷春的歸去。由於鮮花與春天總是聯系在一起,詩中作者便從落花想到了春歸,由惜春進而憐惜落花。所以詩的首句借惜春而實寫惜花。
次句寫賞花。開頭一個“更”字,不但緊承上文,而且詩意遞進引深。詩人面對落花,愈憐惜,愈覺得花珍貴,就愈要觀賞,于是詩中出現了一位傷春賞花者的形象,這形象無疑是詩人自己。他一會兒凝神注目殘花,觀賞不已;一會兒又舉杯邀花,暢懷痛飲。其實,他哪里是在悠閑賞花,分明是懷著依戀之情同落花告別;他哪里又在飲酒,分明是借酒澆愁。就這樣,通過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含蓄地抒發了詩人孤獨凄涼的心懷。由“花前把一杯”,不禁令人聯想到李白的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當年蔑視權貴,與時不合,致使他孤高自傲,舉目無親,以花為侶;而嚴惲舉士不第,有礙于時,更促成了一生蕭條,孤身只影,與花相依。不難看出,這兩位詩人的遭遇和心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乃全詩“詩眼”。這兩句寫問花,包含著作者的無限情思。清人毛先舒云:“詞家意欲層深,語欲渾成。”(轉引自王又華《古今詞論》)這兩句正是如此:“盡日”,言其時間之久,表明詩人對花之情深,為第一層意思;因情深而問花,找個發泄的對象,這對象已幻化為花,或曰花幻化成人,于是詩人對著落花癡情地發問,為第二層意思;不料花兒緘默不語,是不理解他的問話,還是有意不答,令人頗為納悶,為第三層意思;落花非但不語,且逕自開放、零落,似乎不關人意,詩人滿腹的情思最終報以冷漠,這怎能不倍感傷心?為第四層意思。就這樣,層層開掘,愈掘愈深。詩人通過客觀事物的反應來襯托和表達主觀感受,從而巧妙地抒發了深沉的感情,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這樣一層層表露感情,絕非刻意雕琢,而是通過非常淺顯、通俗的語言,逐漸展示出來的,因此顯得自然渾成,有如天籟,令人不能不擊節贊賞!這兩個名句,后代文人不斷傳誦,競相模仿。北宋歐陽修(一作南唐馮延巳)《蝶戀花》詞有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清代張宗橚所輯《詞林紀事》認為:“‘淚眼’二句,似本唐嚴惲詩”,此說確系事實。
綜上所述,《落花》一詩,作者以清秀的筆觸、奇妙的構思,通過歌詠落花,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孤獨凄苦、傷春惜花的思想感情。全詩情思綿邈,意境深遠,二者渾然一體,給人以高度的藝術美感。
上一篇:杜甫《花底》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施肩吾《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