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價值,要“功勞”不要“苦勞”
我國傳統文化一直很看重吃苦耐勞的“老黃牛”精神,因為老黃牛勤勤懇懇,不抱怨,不貪圖享樂,只是埋頭苦干,這也是我國傳統的農耕社會所一直提倡的精神。然而,當今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如果只是以“老黃牛”精神一味地苦干,卻不注重方法,容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難以達到新時代的新要求。
人做事要看結果,企業生產要看效益,這就是當今社會中要“功勞”不要“苦勞”的結果思維。
需要注意的是,要“功勞”并不是不需要“苦勞”,鏈接“功勞”與“苦勞”的橋梁是一個方法和效率的問題。方法得當,就會提高效率,那么“苦勞”就會高效地轉化為“功勞”;而如果只會一味埋頭苦干,不講求方法,則“苦勞”永遠只是“苦勞”,難以開花結果成為“功勞”。
福特在創辦福特汽車公司后不久,就向一家廠商訂購了大批汽車零件。讓人疑惑的是,他在嚴格要求零件品質的同時,也嚴格規定了裝零件的木箱的尺寸、厚度等。這樣的要求,不要說廠商,連福特的員工都認為有些過分。
貨到了以后,福特又特別叮囑要小心開箱,不要損壞木板。之后,他拿出一張新辦公室的設計圖,找人施工,將這些木板用來鋪辦公室的地板,結果竟然嚴絲合縫,相差無幾!
原來,福特在進貨的時候,就考慮好了要將這些平時處理掉的木板用到辦公室里,一舉兩得。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充分利用資源的智慧!
福特被譽為“把美國帶到流水線上”的人,他為何能得到這樣的贊譽?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發明了現代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正是福特這種看重效率、看重結果的思維使得福特公司不斷成長,最終成為汽車行業的巨頭。
高效率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一個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人,還是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更有效率,如果付出了努力和辛苦卻依然達不到效果,只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聯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個理念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手冊中還明確指出,這個理念是聯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開始格外強調的。
聯想公司為何會強調這一理念?這得從聯想剛剛創業時的那段經歷說起。
那時候,大家都很有干勁和熱情,但是,光有干勁和熱情,并不能保證財富的增加與事業的成功。
聯想公司的創始人柳傳志先生在回顧聯想公司的創業史時,沉重地說:公司剛剛成立時只有幾十萬元,而且還因為輕信別人,被騙走了一大半。這一來,使得公司元氣大傷,甚至逼得員工要去賣蔬菜來挽回損失。商場如戰場,這時候,容得自己有絲毫的輕率嗎?能把自己有善良、熱情、好心等品質作為自己受損失的借口嗎?不能!一切都只能以對企業的效益是否有利為基準來考慮。就那么一點點的資金,如果沒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產。這時,只是一味強調繁忙、勤奮、賣命、辛苦等,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有了這一次教訓,聯想公司的員工后來做事不僅越來越冷靜、踏實,而且特別重視策略、方法。聯想公司成立至今已有20多年。20多年中,它從只有幾個“下海”知識分子的小公司,變為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高科技公司。聯想公司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發展,與其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以往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沒有功勞有苦勞。”但這往往是他們在自己沒有將事情做成時的解釋和辯解。看看聯想公司當初創業時經歷的那些艱難,你會對“沒有功勞有苦勞”的理念不認可。
沒有“功勞”有“苦勞”,對事業不僅不會有所促進,反倒可能損耗財力、物力,帶來不必要的浪費。所以,世界上優秀的公司和人才,無不把“功勞”和“苦勞”并重。
“功勞”重于“苦勞”的理念其實就是一種結果思維的做事方式。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人就不會再為自己的無所成就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因為只有實實在在的成績才能說明一切。而且,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人會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會去尋找各種提高效率的方法,而這正是創造力的動力和來源之一。
上一篇:具有發散思維,提升創造力
下一篇:努力把挫折和逆境變成成功的“墊腳石”